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房價這麼高,該買房還是租屋?北大彭建文拆解房地產市場「四高二低」怪現狀

台灣房價這麼高,該買房還是租屋?北大彭建文拆解房地產市場「四高二低」怪現狀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W. Xia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台灣,房價長年高漲不跌,許多人會歸因於台灣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導致,但國北大教授彭建文卻不這麼認為:「美國人不也嚮往擁有自家庭院、游泳池的獨棟房屋嗎?」而臺灣租屋市場資訊不夠透明,對租屋者而言欠缺保障與自主性,而這些都將潛在租屋族群推往購屋的道路。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稿:林義宏|編輯:林俊孝|攝影:W. Xiang、林俊孝)

台灣房價連年高漲,網路上甚至盛傳「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事實真是如此嗎?除了關心帳面上的價格起伏,我們還可以如何更深入瞭解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現況與來龍去脈?

「台灣住宅市場有很多特別之處,也因此構成許多特殊的問題。」投入房地產經濟研究超過30年,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指出,這些問題不只是宏觀經濟議題,更牽涉許多人眼前具體的人生難題,以及國家人口結構的困境。

初出社會的年輕世代,在租屋/購屋的分叉路上,會如何做出抉擇?面臨嚴重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甚至連續兩年人口負成長的台灣,住宅需求將如何變化,可能為房地產市場帶來什麼隱憂?

四高二低:目睹台灣房地產市場之怪現狀

剖析問題前,先從現象著手。彭建文結合多年觀察與實證研究,盤點台灣房地產市場「四高二低」的怪異現況。

首先,台灣有全球名列前茅的「住宅自有率」,即「住在自己(或家人)擁有的房子裡」的家戶比例。彭建文指出,台灣住宅自有率從1980年至2000年,由72.5%提升至約82.2%(基於調查方法不同,數據可能有些許落差),充分體現台灣人對「擁屋」的追求。

跨國經驗顯示,高住宅自有率有助於提升居住環境與社會整體的穩定性,「美國曾經提出很多政策,努力想提升住宅自有率,但效果卻相當有限,數字停留在64-67%的區間。」而台灣的住宅自有率落在八成左右,在自由市場體系的國家裡實屬罕見。

房仲業者常拿高住宅自有率當作台灣人買房「剛性需求」的證據,然而,台灣房地產市場早已和最基本的供需法則背道而馳。

2
製圖:《人文島嶼》/企劃腳本|林義宏、美術設計|林柏希

「當一種產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價格應該下跌。」彭建文解釋,「換句話說,『空屋率』和『房價』應該呈現反向關係:空房子越多,房價照理來說會越低。但台灣不僅房價很高,空屋率也很高,是個弔詭現象。」

2022年,台北新屋成交價平均每坪直逼近一百萬,很多人可能連車位都買不起。年輕人紛紛喊著買不起房,新建案卻依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彷彿除了考慮市場供需,別忘了房屋也有壽命,也會變老。

台灣另一個住宅危機在「老舊住宅比例」過高,台北市逾五成房屋為30年以上的老舊建築,其他縣市則大多超過四成,政府執行都市更新的速度卻相形緩慢。

這些特性也伴隨「低租金報酬率」、「低居住品質」的後果。由於房價過高,房東把房子租出去,租金其實不足以補貼房貸;不過特殊的是,儘管租金報酬率低,很多房東還是能靠「價差」賺回來,換言之,必須倚賴房價持續上漲的趨勢來獲利。

而大量老舊住宅於環境衛生與安全各方面均堪憂,也造成租屋族群,以及購買中古屋自住者花費不少金錢,卻無法享受相稱的居住品質。

高房價,那又如何?房地產市場與人口結構的交互作用

在這個薪資漲幅跟不上物價的年代,購屋、生育成本雙雙上漲,發生相互排擠的效應。「很多人必須思考:自己到底要孩子、還是要房子?有了房子,就沒錢養孩子;想要有孩子,就沒錢買房子。」彭建文以順口溜般的句子,感慨道出當代年輕人的辛酸。

不僅高房價遏制了年輕世代養兒育女的意願,造成少子化危機;高齡化與扶養比提升,更透過「離巢、不離巢」的選擇機制,默默影響住宅市場。彭建文分析2010年台灣人口與住宅普查資料,發現「家戶生命週期」因個人的經濟與扶養負擔而有不同,由此更能窺見住宅需求停滯的跡象。

所謂家戶生命週期,指的是一個家戶從組成、繁衍以至消逝的歷程。當一對伴侶決定結婚成家,各自離開原生家戶並在外自立,便是一個新家戶的形成(household formation)。未來他們的小孩成年後如果出外工作,也可選擇遷出原生家戶,並透過租屋或購屋自住方式,成立新的獨居家戶。

台灣在家戶生命週期上最明顯的特色,就在子女「離巢」(即離家而居、成立新家戶)比例較低,即使已婚生子的人仍常與父母共同居住,這在歐美國家相當少見。除了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國家地理幅員較小等因素,高昂的房價與租金也是年輕人「不離巢」的主因之一。

若家中有學齡前子女或高齡者,同樣會降低離巢的意願,畢竟父母可以幫忙照顧子女,而自己又得照顧父母或祖父母。彭建文指出,從家戶中的人口結構折射至台灣社會整體的人口變化,可以想見,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加上高齡化造成的高扶養比,將可能使得年輕人更難離巢,也讓住宅消費需求隨之減少。

房價水漲船高,以及日漸失衡的人口結構,不僅引燃居住正義、世代正義的難題,也導致住宅需求停滯。可是「剛性需求」減少,似乎還不足以讓「房價不跌」的神話破滅。

3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W. Xiang

神話底下的真實

「很多人會問:人口與家戶量都減少了,為何房價還在上漲?」彭建文解釋:「雖然購屋自住的剛性需求大幅降低,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卻還在增加。」近年投資客大肆將資本投入房地產市場,對房價產生的抬升力道已經大到超過消費需求降低的負面影響,從而出現房地產價格連年看漲的態勢。

「不過,金融面或投資面對房價的影響,終究是短期效果。」彭建文強調,「長期而言,房價仍會受到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實際分析長達近30年(1982-2010)的資料,他發現出生率確實能帶動房價提升,高齡人口比例則會拉低房價,只是這些趨勢暫時被投資熱潮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