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泰緬邊境現場:緬甸看似是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仍持續以行動改變家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種種跡象顯示,緬甸看似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即使在傷痛絕望之際,仍唯有以持續行動,改變家鄉的未來。任教於泰境社區學校的年輕女教師莉莉(化名)談起:「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緬甸軍人暴行的時候,我恨不得把施暴者都殺死。」
文:賴樹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協會秘書長)
「我原本只是幫著父母,如往常一樣在田裡採收辣椒,卻突然聽到直升機掃射槍聲,無論是小孩或大人們,都趕緊躲進附近叢林裡,連續好多天我們都害怕的不敢出門….。」13歲的緬甸女孩圖拉(化名)訴說起緬甸內戰衝突帶來的恐懼。
2021年2月緬甸軍事將領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以來,以血腥暴力鎮壓民間抗爭勢力,更加激化政府軍及各族武裝團體之間的衝突。
國際機構觀察及統計數據顯示,這場衝突已經逐漸失控,並升級為內戰狀態,對於緬甸各族人民的衝擊更不斷擴大,無數流離失所人們的處境受到漠視且令人擔憂。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UNOCHA)今年8月份報告表示,自軍人政變掌權以來,緬甸境內的流離失所人數(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已推升至超過130萬人,其中80%的人民皆因受衝突威脅,不得不逃離家園四處躲藏,更有超過2萬間包含民宅、學校,及宗教場所遭到焚毀及破壞。9月初,軍隊更是發動直升機攻擊實皆省某寺廟學,造成11名兒童死亡及數十人受傷,對此,教宗方濟各感到悲痛,並呼籲國際社會重視緬甸人民困境。
今年8月疫情較緩和後,我們團隊特地前往泰國,從邊城美索鎮出發,歷經450公里的長途舟車移動,以及10幾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步行,終於將教學用品及糧食等援助物資,順利送抵位於克倫邦山區數百人居住的美樂崎村。

適逢雨季連月來持續降雨,讓陡峭山路早已泥濘不堪,即使我們已穿上登山鞋,依然寸步難行。我想著這裡人們進出山村補給、就醫,甚至面對軍隊衝突的威脅,總是走在這麼艱難道路上吧!
問起同行的村民,這樣的日子是否艱難呢?對方僅是輕鬆笑著回說:「生活在這裡,我們早已習慣如此。」原來,外來者看似艱難的環境,卻是當地人們的日常。
雖然該村仍未受到戰火侵擾,但村長談起了對外連結的主要道路,早已遭到軍隊的控制及破壞,嚴重影響了村民早已困頓的生計。
國際社會的援助資源難以到達,緬甸邊區村落更加陷入孤立無援,軍用直升機頻繁飛越村莊上空,往返衝突前線運補與攻擊,更加深了每個人內心層層的恐懼不安。
數月前,鄰近約半天路程的村莊,為躲避周遭武裝衝突的波及,村民被迫拋下家園莊稼,遷往我們路途中經過的境內難民營(IDP Camp),該營區至今已收容近3000名克倫族難民。
近兩年緬甸疫情造成學校關閉,加上境內衝突加劇,全國失學孩童人數幾乎倍增,根據國際組織孩童救援(Save the Children)評估,至少有780萬名孩童失學,或無法繼續學業。
即使缺少政府照顧的美樂崎村落,村民們仍搭起了茅草竹屋,胼手創辦起了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每年有超過一百位孩童就讀, 更是鄰近數個村落孩子,唯一能夠繼續升學,就讀國中的機會。


與家人離散的10歲緬甸女孩塔拉(化名),目前住在社區學校宿舍裡,當談起家人時,她的眼眶忍不住泛起淚水,仍堅毅地說:「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留在家鄉裡的玩伴們,她們現在仍無法上學,每天依然擔心著受到武裝攻擊….。」
由於緬甸軍隊與少數民族武裝團體衝突,自去年政變後不斷升高,據統計超過2萬無辜村民及抗爭流亡者…,多次試圖跨越鄰國泰國邊界,尋求一份棲身溫飽,以及最渴望的人身安全。
今年初以來,邊境行動結合當地民間慈善團體,分階段進行急難救助行動,採購發放超過2萬公斤救援物資,包含白米食糧、生活用品、飲水烹煮等器具,總計救助超過1萬名流離失所者人次。
當團隊訪視泰緬界河畔聚落時,發現依然有數十個的緬甸流離家庭,在荒野間搭起塑膠棚或簡陋草寮暫時落腳,想盡辦法在鄰近泰國農地打零工,或冒險往返緬甸進行耕作維生。

滯留邊境的中年父親憂心說:「人們真的很渴望回到家園,擔心家園的莊稼收成,但是軍機頻仍空襲及不時傳來槍砲聲,我們只能無奈繼續躲藏在叢林荒野裡…。」
從種種跡象顯示,緬甸看似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即使在傷痛絕望之際,仍唯有以持續行動,改變家鄉的未來。任教於泰境社區學校的年輕女教師莉莉(化名)談起:「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緬甸軍人暴行的時候,我恨不得把施暴者都殺死。」
「但我知道,這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想做好一名教師,教育好我的學生們,讓他們明瞭如何幫助我們自己的家鄉。」莉莉老師和無數緬甸青年世代一樣,即使不得不流落異鄉,始終仍堅持著對於重建家鄉的渴望。

對於緬甸流離失所人們來說,錯綜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加上疫情衝突阻絕了人道援助行動,無論是生存、居住、醫療、教育等基本人權,若再缺少了國際社會持續關注,將會更加遙不可及。

編按:本文作者賴樹盛為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協會秘書長,Glocal Action8年來持續深耕泰緬邊境,協助緬甸流離社群辦學,疫情期間推動急難救助及家訪教學服務,幫助泰緬孩童免於失學、及成為童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最新發展:
-
為逃離軍政府壓迫緬甸國民出走海外人數大增,當局無預警暫停核發護照達兩個月 3月前
-
疫情、政變、通膨內外夾擊,緬甸罌粟種植面積增加33%、鴉片產量創20年新高 4月前
-
緬甸特別諮詢委員會:軍政府使用全球十餘國公司提供的武裝,製武機器被運到台灣維修 4月前
-
2023東南亞重大新聞回顧(下):緬甸軍政府判翁山蘇姬總刑期33年|小馬可仕當選菲律賓總統|柬埔寨打工陷阱事件轟動國際 5月前
-
【東南亞週報】翁山蘇姬讚揚緬青年爭取捍衛民主|菲擬設主權基金引各界反彈|特斯拉泰國開賣 5月前
-
【東南亞週報】李顯龍致電恭賀安華任馬國首相|賀錦麗訪菲重申共同防禦承諾|強震襲擊印尼西爪哇省 6月前
-
緬甸軍方稱為「紀念國慶日」釋放近6千囚犯,包括含前英國大使與日本記者等外國人 6月前
-
緬甸衝突與暴力事件未見趨緩,美國、歐盟加大對緬甸軍政府制裁 6月前
-
專訪《緬甸前線》資深編輯周浩霖:軍政府對國際社會如何看待緬甸已不在乎 7月前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