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泰緬邊境現場:緬甸看似是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仍持續以行動改變家鄉

前進泰緬邊境現場:緬甸看似是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仍持續以行動改變家鄉
美樂崎學校教室外,正在安靜等待上課的學童們。Photo credit: 楊承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種種跡象顯示,緬甸看似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即使在傷痛絕望之際,仍唯有以持續行動,改變家鄉的未來。任教於泰境社區學校的年輕女教師莉莉(化名)談起:「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緬甸軍人暴行的時候,我恨不得把施暴者都殺死。」

文:賴樹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協會秘書長)

「我原本只是幫著父母,如往常一樣在田裡採收辣椒,卻突然聽到直升機掃射槍聲,無論是小孩或大人們,都趕緊躲進附近叢林裡,連續好多天我們都害怕的不敢出門….。」13歲的緬甸女孩圖拉(化名)訴說起緬甸內戰衝突帶來的恐懼。

2021年2月緬甸軍事將領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以來,以血腥暴力鎮壓民間抗爭勢力,更加激化政府軍及各族武裝團體之間的衝突。

國際機構觀察及統計數據顯示,這場衝突已經逐漸失控,並升級為內戰狀態,對於緬甸各族人民的衝擊更不斷擴大,無數流離失所人們的處境受到漠視且令人擔憂。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UNOCHA)今年8月份報告表示,自軍人政變掌權以來,緬甸境內的流離失所人數(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已推升至超過130萬人,其中80%的人民皆因受衝突威脅,不得不逃離家園四處躲藏,更有超過2萬間包含民宅、學校,及宗教場所遭到焚毀及破壞。9月初,軍隊更是發動直升機攻擊實皆省某寺廟學,造成11名兒童死亡及數十人受傷,對此,教宗方濟各感到悲痛,並呼籲國際社會重視緬甸人民困境。

今年8月疫情較緩和後,我們團隊特地前往泰國,從邊城美索鎮出發,歷經450公里的長途舟車移動,以及10幾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步行,終於將教學用品及糧食等援助物資,順利送抵位於克倫邦山區數百人居住的美樂崎村。

0T6A5021
Photo credit: 楊承運
捐贈給美樂崎學童們新學年文具用品

適逢雨季連月來持續降雨,讓陡峭山路早已泥濘不堪,即使我們已穿上登山鞋,依然寸步難行。我想著這裡人們進出山村補給、就醫,甚至面對軍隊衝突的威脅,總是走在這麼艱難道路上吧!

問起同行的村民,這樣的日子是否艱難呢?對方僅是輕鬆笑著回說:「生活在這裡,我們早已習慣如此。」原來,外來者看似艱難的環境,卻是當地人們的日常。

雖然該村仍未受到戰火侵擾,但村長談起了對外連結的主要道路,早已遭到軍隊的控制及破壞,嚴重影響了村民早已困頓的生計。

國際社會的援助資源難以到達,緬甸邊區村落更加陷入孤立無援,軍用直升機頻繁飛越村莊上空,往返衝突前線運補與攻擊,更加深了每個人內心層層的恐懼不安。

數月前,鄰近約半天路程的村莊,為躲避周遭武裝衝突的波及,村民被迫拋下家園莊稼,遷往我們路途中經過的境內難民營(IDP Camp),該營區至今已收容近3000名克倫族難民。

近兩年緬甸疫情造成學校關閉,加上境內衝突加劇,全國失學孩童人數幾乎倍增,根據國際組織孩童救援(Save the Children)評估,至少有780萬名孩童失學,或無法繼續學業。

即使缺少政府照顧的美樂崎村落,村民們仍搭起了茅草竹屋,胼手創辦起了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每年有超過一百位孩童就讀, 更是鄰近數個村落孩子,唯一能夠繼續升學,就讀國中的機會。

0T6A5336
Photo credit: 楊承運
美樂崎學校,校長正為初中部學生上課
0T6A5234
Photo credit: 楊承運
美樂崎學校教室外,正在安靜等待上課的學童們,

與家人離散的10歲緬甸女孩塔拉(化名),目前住在社區學校宿舍裡,當談起家人時,她的眼眶忍不住泛起淚水,仍堅毅地說:「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留在家鄉裡的玩伴們,她們現在仍無法上學,每天依然擔心著受到武裝攻擊….。」

由於緬甸軍隊與少數民族武裝團體衝突,自去年政變後不斷升高,據統計超過2萬無辜村民及抗爭流亡者…,多次試圖跨越鄰國泰國邊界,尋求一份棲身溫飽,以及最渴望的人身安全。

今年初以來,邊境行動結合當地民間慈善團體,分階段進行急難救助行動,採購發放超過2萬公斤救援物資,包含白米食糧、生活用品、飲水烹煮等器具,總計救助超過1萬名流離失所者人次。

當團隊訪視泰緬界河畔聚落時,發現依然有數十個的緬甸流離家庭,在荒野間搭起塑膠棚或簡陋草寮暫時落腳,想盡辦法在鄰近泰國農地打零工,或冒險往返緬甸進行耕作維生。

6A6A4072
Photo credit: 楊承運
離散在泰緬邊境荒野鄉間的緬甸孩童們

滯留邊境的中年父親憂心說:「人們真的很渴望回到家園,擔心家園的莊稼收成,但是軍機頻仍空襲及不時傳來槍砲聲,我們只能無奈繼續躲藏在叢林荒野裡…。」

從種種跡象顯示,緬甸看似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即使在傷痛絕望之際,仍唯有以持續行動,改變家鄉的未來。任教於泰境社區學校的年輕女教師莉莉(化名)談起:「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緬甸軍人暴行的時候,我恨不得把施暴者都殺死。」

「但我知道,這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想做好一名教師,教育好我的學生們,讓他們明瞭如何幫助我們自己的家鄉。」莉莉老師和無數緬甸青年世代一樣,即使不得不流落異鄉,始終仍堅持著對於重建家鄉的渴望。

IMG20220806124612
Photo credit: 楊承運
幾間簡陋擁擠的茅草竹屋,卻是學生們的教室與宿舍 (美樂崎學校)

對於緬甸流離失所人們來說,錯綜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加上疫情衝突阻絕了人道援助行動,無論是生存、居住、醫療、教育等基本人權,若再缺少了國際社會持續關注,將會更加遙不可及。

0T6A8798
Photo credit: 楊承運
邊境行動訪視泰境緬甸流離孩童家庭(中為本文作者賴樹盛)

編按:本文作者賴樹盛為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協會秘書長,Glocal Action8年來持續深耕泰緬邊境,協助緬甸流離社群辦學,疫情期間推動急難救助及家訪教學服務,幫助泰緬孩童免於失學、及成為童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