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雄電影節】「對我來說,1967年時電影已死」,全才影人菲利浦巴克如何享譽國際影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利浦・巴克以電影和劇場美術設計領域的成就,享譽國際影壇,尤其和導演艾騰伊格言的長年合作,包括《意外的春天》、《赤裸真相》和《A級控訴》等片,共同打造出獨特的電影氣味。今年的高雄電影節,策劃「菲利浦巴克的物幻流影」觀摩單元,選映他於1984年到2010年代的9部短片作品。
文:王冠人
菲利浦・巴克(Phillip Barker),以電影和劇場美術設計領域的成就,享譽國際影壇,尤其和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的長年合作,包括《意外的春天》、《赤裸真相》和《A級控訴》等片,共同打造出獨特的電影氣味。
同時,他也編導自己的短片創作,將自己對機械和船舶的熱愛、對電影機制的思索(攝影、投影、觀影、凝視、幻象),以及生死情欲、親情議題,凝鍊成。今年的高雄電影節,策劃「菲利浦巴克的物幻流影」觀摩單元,選映他於1984年到2010年代的九部短片作品。

一、游移懸宕的身份
菲利浦・巴克於1955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布拉福(Bradford)。祖父於二戰期間從巴黎一處集中營倖存下來,成為一名街掃的清潔工,時常帶回陌生人的各式玩意,在巴克的心中,他是一個「說故事的人」,零散的、無名者的物件,恰宜於拼湊構築一個想像的世界。巴克的父親是船舶動力技師,擅長機械和手工,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巴克13歲時便舉家移居加拿大。
父親帶著超8mm攝影機紀錄一家人遷徙的旅途,一路上呼喚孩子向鏡頭揮手。那些重複的指令,兒時拍照的尷尬體驗,帶給巴克的反而是更願意待著鏡頭後面,而不願意成為鏡頭凝視、捕捉的對象。
而意外留在照片中的背景,譬如1967年的蒙特婁博覽會、巨大的馴鹿,甚至安大略省境內龐然乍現的大鎳幣地標(Big Nickel of Sudbury),為記憶加劇了某種超現實感。
有一個愛好海事機械的父親,影響似乎顯而易見。然而,在所有的機械裡,偏偏巴克最愛的是投影機。機具轉動、螢幕投射,故事開始生成。
家中的客廳白牆成了劇情片《War Is Hell》(1960)的場景,那或許是父親購買投影機附贈的一個demo片。一鍵即可操控的觀影經驗(快轉、暫停、迴轉),彷彿可以決定、懸置或逆轉劇中人物的生死宿命和各種戲劇編排,讓眼前這場戰爭,既是影像,也是幻相。或許也默默啟動了他習於在短片作品裡「揭露」電影機制的念頭。
「對我來說,1967年時,電影已死。」
12、3歲的他,不再只是一個純粹沈浸在虛構故事的觀眾,已開始意識到電影世界如何打造幻覺,開始留意畫面之外。即使遠方事物栩栩如真、如臨眼前,仍舊存有某個罅隙和片刻,得以阻斷一場流暢的幻夢,一場宿命的悲劇,或至少暫時將其懸置,猶如處於永恆漂流的的意義空缺狀態。
巴克曾幾次提及目睹死亡或瀕死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描繪戰事船難的畫作。我們幾乎能想像那艘海上的救生艇、那位巴黎街邊暈厥的婦人,以及巴克上前施加人工呼吸之際,旁人撇開的種種視線,以及害怕急救失敗的內心恐懼。
「那些年,我如同一間移動的家屋(mobile home),螃蟹般背負所有,彷彿那是我的星座。」
青年時期,巴克就讀安大略藝術學院,原本修習商業設計,後轉往實驗錄像和裝置藝術。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地的多年歐陸流浪生活期間,他當過風景畫師,也曾是演奏曼陀林琴的流浪藝人,斷斷續續的移居和移民生活,促使他對那些難以定義、不確定、始終變動的「身份」特別有興趣,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中,那一層層存在主義風格的思考: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何在這?

二、何處漂浮、流向何方
《漂流拼貼》(A Temporary Arrangement, 1995),英文片名可直譯為「一個暫時的安排」,這部無對白的黑白短片,由巴克的親友「主演」,每個人像是即興、隨性地入鏡,又像家庭出遊,時常面向鏡頭。
但又隱隱能夠辨識兩位男女主角及其裝扮:西裝和公事包,對比連身長裙,兩人的表情和姿態營造了一個「懸置在此刻,但為何流落於此卻原因不明」的情境。
所有人看似置身同一條河流,在某幾個片刻,他們並置在分割畫面的九個框格內,或者兀自漂浮,或者同時拿出物品、擺放於水面。
若說上述不連續的敘事手法,予人一種劇場感,與此相對的,則是女主角的臉的局部,以一種教人聯想到繪畫(尤其是肖像畫)的風格出現。
她的頭部、她的同一張臉,分別在畫面中九個分割框格內,既各自變動/移動/轉動,表情各異,但隨著時間,又慢慢彼此接近,組成、整合為一個屬於「此時此刻」的表面,像嘗試要打破這些硬是添加在畫面上的線條所分割的邊界。以相異的觀看方式框取同一對象,也反映在片中有時垂直鳥瞰,有時水平的視野切換。
我們凝視著臉,像是凝視深淵,一個身份曖昧不明、身世成謎的深淵。然而凝視久了,卻又在被攝者投向我們的視線裡,搜尋到了(我們自以為的)線索,故事的張力浮現,且往往揉合了多樣且複雜的情緒情感,幽默、默契、炙熱、怨懟,乃至遺憾徒勞。

《形影不離》(I Am Always Connected, 1984),源自巴克在阿姆斯特丹生活期間,某一夜在光影恍惚中,看著一台熨衣架成了投影在牆上的一隻狼。隨後他與舞者朋友合作,打造了一隻與身體相連、以紙漿雕塑而成的似狼似狗模型。那與友人旋繞起舞的,猶如自己內在的野獸。

《試鏡中》(Regarding, 2002)的創作靈感來自《紅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dir. Francois Girard,1998),但把牽連眾人命運的關鍵小提琴,換成了一台攝影機。角色也簡約只剩女子和男人兩人,推測分別是導演和演員身份。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