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史為鑒:從大蕭條到金融海嘯,百年以來三次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揭示了什麼?

以史為鑒:從大蕭條到金融海嘯,百年以來三次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揭示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證明,對於拉動世界經濟走上復甦軌道,國際社會的多邊努力特別重要,代表全球19個最大經濟體的G20框架和歐盟成為處理全球危機的協調機構。而在此期間,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也顯著增強......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世界博覽會,盛況空前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根據馬克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衰退和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發生。過去100年中,世界目睹多次重大金融危機,其中幾次還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史學家發現,每一次全球危機前都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危機的爆發總是從金融劇烈動蕩、崩潰開始。

下面梳理三次衝擊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始於金融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紐約《布魯克林每日鷹報》頭版。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1929年10月24日,紐約《布魯克林每日鷹報》頭版。經濟蕭條,華爾街崩潰,一片恐慌

1929 - 1939大蕭條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從1922年到1929年,股票市場市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了218%,增勢持續了七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盛況吸引了無數投機資金入市。

當時市場氛圍一派樂觀,沒有人意識到繁榮不會永久,泡沫越大,破裂的後果越慘烈。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股市崩盤,1300萬股股票被恐慌拋售,一天內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

風暴很快蔓延到歐洲。1931年,從奧地利開始,歐洲數家銀行先後倒閉,德國爆發貨幣和銀行危機,進而蔓延到美國、英國、法國,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全球螺旋式下降,跌入大蕭條。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到1933年,有1500萬美國人失業,兩萬家公司破產,大多數美國銀行倒閉。

1928年初,美國經常賬戶保持大量盈餘,而德國經常賬戶則是大量赤字。當時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借貸是通過荷蘭、瑞士、奧地利,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以及來自美國的信貸實現。美國股市崩盤、貨幣供應緊縮,最終殃及德國,德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和外匯急劇減少。

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克雷丹斯塔特銀行倒閉,投資者恐慌,出現巨大的資本外流。為了阻止資本外流,德國被迫關閉銀行,使馬克貶值,實施外匯管制,迫使歐洲銀行從英國撤出大量資產,導致英鎊貶值。

同年9月,英鎊和黃金脫鉤,可以自由浮動。到1933年,35個國家放棄了黃金和黃金兌換標凖。

1932年出口貿易額比前一年下降35%,德國下降40%,美國下降33%,而英國為7%,加拿大為19%。

在1930-32年期間,美國的貨幣供應量下降了26%,德國下降了27%,英國和法國下降了18%。

美國和西方世界深陷危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實施「新政」,引入國家福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援助,為工人提供法律保護,實行嚴格的產業監管政策和社會保障計劃。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活動表明了經濟復甦,美國在 1933 年 4 月和 5 月見證了工業的迅速好轉。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新政」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第一步。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正處於快速增長的東亞各國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東亞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打斷了持續十年的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繁榮和希望,也暴露出東亞崛起中掩藏的經濟治理體系缺陷。

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赤字巨大、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監管鬆懈或缺位,以及多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匯率劇烈波動時,這些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便不復存在,且無法履行償債義務。

危機始於泰國貨幣崩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機爆發前,泰國經常賬戶赤字和外債利息已超過GDP的4%,泰銖與美元以1:25的固定匯率掛鉤,加上存款利率高,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包括國際投機資金。

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難以維持,1997年7月,被外國投資者拋售的泰銖貶值15-20%,政府干預無效,最終崩潰,風暴即刻席捲東南亞,進而整個東亞。

香港、日本、台灣,與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嘎然而止,貨幣斷崖式貶值,惡性通貨膨脹,金融體系崩潰或岌岌可危,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

港幣的遭遇不像泰銖、印尼盾那樣一敗塗地,卻也未能倖免風暴的重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出資共約1000億美元幫助亞洲各國度過難關,重振經濟,東亞和董娜呀各國展開金融機構重組和資本重組,調整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治理模式,加強透明度和問責制,同時設法減少對外部儲蓄的依賴。

1998-99年,亞洲走出危機陰影,經濟很快復甦。

交易員和電腦屏幕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大衰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惡化,被視為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也是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首次收縮。

次貸危機2007年在美國爆發,後蔓延到歐洲,衝擊全球金融體系。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監管寬鬆,新興市場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時金融、地產和商品市場過熱、失衡加劇。

和1930年前一樣,市場泡沫膨脹,人們相信股票、房價和經濟會一直保持增勢。事實證明沒有不散的宴席。

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GDP下降近 4%,標凖普爾500指數從2007年的高點下跌45%。

全球GDP增長從2007年的5%減到至2008年的3.75%,2009年跌到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機構的壞賬損失達1.5萬億美元。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倒閉,標誌金融危機爆發。

信貸凍結使全球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全球需求疲軟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油價以及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50%以上,新興股票市場市值蒸發超過40%。國際金融體系受到重創,破壞嚴重。

裁員海報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