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從大蕭條到金融海嘯,百年以來三次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揭示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證明,對於拉動世界經濟走上復甦軌道,國際社會的多邊努力特別重要,代表全球19個最大經濟體的G20框架和歐盟成為處理全球危機的協調機構。而在此期間,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也顯著增強......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根據馬克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衰退和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發生。過去100年中,世界目睹多次重大金融危機,其中幾次還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史學家發現,每一次全球危機前都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危機的爆發總是從金融劇烈動蕩、崩潰開始。
下面梳理三次衝擊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始於金融危機。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1929 - 1939大蕭條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從1922年到1929年,股票市場市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了218%,增勢持續了七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盛況吸引了無數投機資金入市。
當時市場氛圍一派樂觀,沒有人意識到繁榮不會永久,泡沫越大,破裂的後果越慘烈。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股市崩盤,1300萬股股票被恐慌拋售,一天內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
風暴很快蔓延到歐洲。1931年,從奧地利開始,歐洲數家銀行先後倒閉,德國爆發貨幣和銀行危機,進而蔓延到美國、英國、法國,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全球螺旋式下降,跌入大蕭條。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到1933年,有1500萬美國人失業,兩萬家公司破產,大多數美國銀行倒閉。
1928年初,美國經常賬戶保持大量盈餘,而德國經常賬戶則是大量赤字。當時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借貸是通過荷蘭、瑞士、奧地利,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以及來自美國的信貸實現。美國股市崩盤、貨幣供應緊縮,最終殃及德國,德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和外匯急劇減少。
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克雷丹斯塔特銀行倒閉,投資者恐慌,出現巨大的資本外流。為了阻止資本外流,德國被迫關閉銀行,使馬克貶值,實施外匯管制,迫使歐洲銀行從英國撤出大量資產,導致英鎊貶值。
同年9月,英鎊和黃金脫鉤,可以自由浮動。到1933年,35個國家放棄了黃金和黃金兌換標凖。
1932年出口貿易額比前一年下降35%,德國下降40%,美國下降33%,而英國為7%,加拿大為19%。
在1930-32年期間,美國的貨幣供應量下降了26%,德國下降了27%,英國和法國下降了18%。
美國和西方世界深陷危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實施「新政」,引入國家福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援助,為工人提供法律保護,實行嚴格的產業監管政策和社會保障計劃。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活動表明了經濟復甦,美國在 1933 年 4 月和 5 月見證了工業的迅速好轉。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新政」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第一步。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正處於快速增長的東亞各國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東亞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打斷了持續十年的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繁榮和希望,也暴露出東亞崛起中掩藏的經濟治理體系缺陷。
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赤字巨大、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監管鬆懈或缺位,以及多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匯率劇烈波動時,這些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便不復存在,且無法履行償債義務。
危機始於泰國貨幣崩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機爆發前,泰國經常賬戶赤字和外債利息已超過GDP的4%,泰銖與美元以1:25的固定匯率掛鉤,加上存款利率高,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包括國際投機資金。
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難以維持,1997年7月,被外國投資者拋售的泰銖貶值15-20%,政府干預無效,最終崩潰,風暴即刻席捲東南亞,進而整個東亞。
香港、日本、台灣,與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嘎然而止,貨幣斷崖式貶值,惡性通貨膨脹,金融體系崩潰或岌岌可危,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
港幣的遭遇不像泰銖、印尼盾那樣一敗塗地,卻也未能倖免風暴的重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出資共約1000億美元幫助亞洲各國度過難關,重振經濟,東亞和董娜呀各國展開金融機構重組和資本重組,調整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治理模式,加強透明度和問責制,同時設法減少對外部儲蓄的依賴。
1998-99年,亞洲走出危機陰影,經濟很快復甦。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大衰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惡化,被視為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也是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首次收縮。
次貸危機2007年在美國爆發,後蔓延到歐洲,衝擊全球金融體系。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監管寬鬆,新興市場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時金融、地產和商品市場過熱、失衡加劇。
和1930年前一樣,市場泡沫膨脹,人們相信股票、房價和經濟會一直保持增勢。事實證明沒有不散的宴席。
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GDP下降近 4%,標凖普爾500指數從2007年的高點下跌45%。
全球GDP增長從2007年的5%減到至2008年的3.75%,2009年跌到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機構的壞賬損失達1.5萬億美元。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倒閉,標誌金融危機爆發。
信貸凍結使全球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全球需求疲軟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油價以及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50%以上,新興股票市場市值蒸發超過40%。國際金融體系受到重創,破壞嚴重。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信貸市場注入2.5萬億美元救市,美國通過經濟刺激法案,動用公共資從銀行購買陷入困境的資產,歐洲國家實施刺激計劃,中國政府啟動了4萬億元人民幣(5860億美元)刺激計劃,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
當時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決策者面臨一項艱巨的挑戰:穩定金融,同時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條件下,一手抑制通脹,一手促進經濟發展。
隨後多年的事實證明,對於拉動世界經濟走上復甦軌道,國際社會的多邊努力特別重要,代表全球19個最大經濟體的G20框架和歐盟成為處理全球危機的協調機構。許多研究注意到,在此期間,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顯著增強。
國際社會還啟動了多邊努力來填補管理和監督基礎設施方面的空白。
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政策行動包括:購買不良資產,使用公共資金對銀行進行資本重組並提供全面的擔保,大國央行協調降低政策利率。這些廣泛而強勢的措施支持了需求,提升了信心,降低了金融市場內在系統性風險的不確定性。
到2009年10月,經濟增長止跌回彈,開始復甦,雖然速度緩慢,但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製造業回升,消費者信心恢復,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更加堅定。
到2010年4月,基於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支持性財政政策,世界GDP增長4.3%。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以史為鑒
1929年大蕭條打破了一戰前基於金本位制的匯率穩定性,外國資本突然停止流向美國和歐洲。隨著英鎊貶值,發生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導致競爭性貶值、匯率限制、資本管制和貿易壁壘。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並制定了一套應對挑戰的規則。
1972年,布雷頓森林協定崩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定條款被修訂,以使浮動匯率合法化。
隨著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出現失衡,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幾個新興市場國家都出現了資本賬戶危機,如1994年的墨西哥、1996/97年的亞洲經濟體、1998年的俄羅斯、1999年的巴西和2002年的阿根廷。
2008年大衰退,就像1930年大蕭條時期那樣,全球經濟經歷了資本流動極度失常、外匯儲備爭奪、調整的代價分攤失衡、長期停滯以及擔憂可能爆發貨幣戰爭,體現為貨幣貶值,匯率限制和貿易壁壘。
而危機帶來的失業、經濟挫折和社會緊張局勢成為各國政府無法避免的挑戰,也是危機遺留的長遠影響。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葉倫示警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膨」風險,呼籲取消中國商品部分關稅、緩解經濟危機
- 斯里蘭卡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令人擔憂的是,其他亞洲國家處在相似的軌道上
- 俄羅斯經濟危機與休克療法(上):與90年代俄羅斯經濟相比,美國大蕭條簡直堪稱喜劇片
- 俄羅斯經濟危機與休克療法(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蘇聯人民俱歡顏?
-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導讀:重新重視史密斯、馬克思和凱因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