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約會難,女性冷凍卵子需求劇增,促使重新思考自主生活與組建家庭的看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那些發現大流行打亂了組建家庭時間表的女性,或者由於經濟不確定性而決定推遲生育的夫婦來說,保持生育能力像是一條生命線。不過,這並非沒有細微差別:技術輔助懷孕是有挑戰的,而且沒有保證。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它隨時可能改變一些女性對自主生活和計劃組建家庭的看法。
2020年夏天,薩拉.西格爾(Shara Seigel)分手了,她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心碎。西格爾住在紐約,35歲時還是單身,而且正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高峰期,她擔心,結束這段關係是否也意味著失去成為母親的機會。
她說,「目前仍是大流行高峰期,在短時間內很難認識新朋友。即使我真的遇到了某人,我也不想因為年齡而匆忙地或在壓力下嘗試懷孕。」
後來,西格爾在Instagram上看到了一些東西。她關注的一個網紅記錄了她冷凍卵子的經歷。當西格爾瀏覽揭秘卵子冷凍過程的貼文時,曾經讓人望而生畏、遙不可及的事情開始變得觸手可及。她說,「我覺得這是為自己爭取時間、給自己一個後備計劃。」
不到一個月,西格爾就開始了第一輪卵子冷凍。2020年12月,她重覆了這個過程,以提高獲得存活卵子的機率。儘管她還沒有進行受精和著牀,西格爾說她現在對自己的生育能力感到更輕鬆了,「我心裡很平靜。」
在疫情期間,許多生育診所看到人們對卵子冷凍的興趣大幅上升。一些數據表明,在美國,冷凍卵子的數量比大流行前的數量增加了39%,在英國,2020年夏季的查詢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0%。
對於那些發現大流行打亂了組建家庭時間表的女性,或者由於經濟不確定性而決定推遲生育的夫婦來說,保持生育能力像是一條生命線。不過,這並非沒有細微差別:技術輔助懷孕是有挑戰的,而且沒有保證。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它隨時可能改變一些女性對自主生活和計劃組建家庭的看法。
優越的地位
卵母細胞冷凍技術通常被稱為卵子冷凍技術,於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最初是為了幫助患有嚴重疾病、需要治療的女性提高治療後生育能力的機會。
這一系列程序包括收集一名女性的卵子,將其冷凍,然後解凍,用於生育治療。近年來,卵子保存已經從醫療需要轉變為選擇性治療,女性現在可以選擇冷凍卵子,以提高以後生育孩子的機會。
生殖內分泌學家馬斯洛(Bat-Sheva Maslow)做過2000多次卵子冷凍手術。她說,卵子冷凍讓目前沒有條件生育的女性有機會在以後成為母親,因為她們的自然生育能力可能會下降。
西格爾是一名受過大學教育的30多歲的單身女性,在一家知識型公司工作,她在很多方面都是典型的需求人士。2021年的研究表明,接受選擇性冷凍卵子的女性通常是單身,年齡在36歲到40歲之間,白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工作。
在這些人中,許多都是生活優渥人士。「不幸的是,卵子冷凍並不便宜,」伊麗莎白.金(Elizabeth King)說,她是洛杉磯的一名認證生育教練,幫助女性克服不孕、流產和懷孕。在英國,自費冷凍卵子的平均費用為7000到8000英鎊(8520到9740美元),而在美國是1萬到2萬美元,因此通常只有收入高的個人,或在特定行業工作的人才能接受這種手術。
在這些女性中,一些人在為提供冷凍卵子作為就業福利的公司工作。這些員工絶大多數是地位較高的白領,通常在科技行業。金說,「有相當多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把冷凍卵子作為一項福利,以吸引年輕一代,讓他們更努力地工作,而不是外出組建家庭。這意味著,一般來說,大多數冷凍卵子的女性都屬於高收入階層。」
但金表示,探索冷凍卵子的人群已經擴大。隨著全球生活成本危機的加劇,換工作的人急劇增加,以及對大流行帶來持久影響的擔憂,她觀察到,有長期伴侶關係的人正在推遲懷孕。透過實踐,她還注意到,越來越多的30多歲到40歲出頭的女性尋求卵子冷凍指導,過去幾年黑人和拉丁裔女性的人數也在增加。
人們對冷凍卵子產生興趣的背景,是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高齡生育和技術輔助懷孕。在英國,第一次當媽媽的平均年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增加,現在達到了30.7歲的歷史峰值;在美國,40歲以上生育的女性數量創歷史新高。
原因很複雜。有效避孕的增加,以及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參與度的提高,使婦女有了更多機會和選擇。另一方面,糟糕的家庭政策,比如缺乏國家資助的托兒服務、越來越難以負擔的住房和日益增長的經濟不確定性,意味著許多女性感覺無法生育,即使她們已經凖備好當母親了。
「拖延時間」
在這一更廣泛的趨勢中,專家們表示,疫情引發人們對冷凍卵子的興趣激增有幾個原因。

Photo Credit: PA Media / BBC News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2年4月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四分之三的美國約會者表示,在疫情時期,約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包括西格爾在內的許多人對尋找伴侶的擔憂加劇。
遠程工作的靈活性也使一些婦女在後勤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西格爾說,這一轉變意味著,她可以在更加靈活的工作時間內適應成功提取卵子所需的多次預約,這第一次使保持生育能力成為現實的前景。
更根本的原因是,美國行為保健公司「LifeStance Health」的精神病學家兼首席醫療官阿尼莎.帕特爾-鄧恩(Anisha Patel-Dunn)指出,疫情是反思的時刻,許多人認真重新考慮了自己的生活選擇。
「疫情給許多人帶來了生存危機,引發了諸如『我的生命價值是什麼?我的工作有意義嗎?我的伴侶真的是我的真命天子嗎?』」她說。「無論你是想先實現人生或事業目標,還是在重新考慮你的戀愛對象,我們所看到的所有這些內省都可能導致人們覺得現在還沒有凖備好要孩子。」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