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不要盲目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年輕人該有「深謀遠慮」的能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文:洪士灝(台大資工副教授)
電子業出問題,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看到有人趁機落井下石,鼓吹人才出走,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人才有腳,自己會找出路。全世界都在找人才,其實一點不意外。光是這一週(2015.05.12~18)來,每天都遇到好幾件與人才和高科技研發相關的事,舉例如下:
- 一位朋友從Facebook來台大資工系徵才,希望找人去矽谷工作。
- 一位在中國與大企業合作的台商,正在規劃研發下一代的雲端平台技術,希望在接下來多一些合作。
- 一位八年前從我實驗室畢業的學生,拿著大陸的資金,想在台大設研發據點,看看能否創業,覺得台灣的人才C/P值很高。
- 一位在某外商電腦公司工作的年輕朋友,想轉換跑道,詢問來學校擔任一年研究助理的可能性,說薪資從150K降到35K不是問題,只要能學到東西就好。
- 一位資工系大二的學生,想改行當警察或牙醫,找我簽休學意願書,我和他談了一會,贊同他深思熟慮的決定。
- 一位在外商擔任研發主管的學長,被派去上海工作一年後,想回台灣,但回不來了,因為他認為台灣能給他的薪資和發展機會遠不如上海。
- 一份Apple的工程部門的訊息,問有沒有台大學生想去美國做GPU相關的實習工作。
這些年來,我有很多類似上述這些的第一手資訊。每一個都是有趣的個案,但我在此不想單獨討論。把這些個案放在一起的目的,是告訴大家,很多改變正在發生,都有脈絡可循,而且最好是全面綜合去探討,才不會以偏概全。因此,我基於我在台灣和國外的求學、工作、教書經驗,以及某些個人的理念,藉由討論台灣近年來日益複雜的產學問題,希望年輕人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
話說,有幾位日子一直過得不錯的朋友,最近突然開始不約而同說起「權力者怎麼這樣蠻橫、低能、無恥」,這類通常是酸民、魯蛇才會說的話。這似乎意味著,擴展中的社會問題,已經波及到他們了。這好比,附近貧民窟失火的時候,說人家沒有做好防火措施,等到自己的房子被想「都更」的黑道釘上,才開始感同身受。所以說,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到頭來誤了自己,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些年來,我看了太多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個人,我不願多加批評,因為我自己何嘗不是這種人?我們這一代的人,如果願意多反省的話,或許會看到自己身上和這個社會充滿了醜陋的習氣,或許會理解這些年為什麼會把國家,乃至於教育機構,搞得像是好大喜功、爭權奪利的戰場。
我希望下一代有更多年輕人同時具備關懷社會、獨立思考、勇於突破的態度與能力,同時記取我們這一代的教訓,或許就不會重蹈覆轍。這也是我這些年不厭其煩重覆在說一些話的原因,但要能夠產生改變,我想還是得靠年輕人自己才行,這代的年輕人必須設法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這代的思維和作法。
例如,李遠哲最近說「鼓勵年輕人要站出來,不要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其實我講這類話講很久了,我從來就不大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包括李遠哲的話在內。但是「不相信老年人的決定」這件事,不應該是年少叛逆式的反射動作,應該是基於理性、良知、自信、自覺的判斷。在批評時,要搞清楚前人的決定出了什麼問題,否則只能說不信,卻拿不出理由和對策。
以我所見,多數前人的決定,出發點是良善的,甚至權力者本身也有良善的意圖,只是昧於他們自身眼光、能力、性格上的盲點,而無法做好。如果年輕人不假思索,缺乏能力,只顧著批評,那難保不走上老路。
以資訊電子業的工作來說,如果這一代的年輕人眼光中只看到前人走過的老路,那的確會對於前途有不少憂慮:電子業利潤逐年降低,中國電子業崛起,台灣軟體產業基礎不夠扎實,缺乏軟體人才,人才流失國外。所以老路以後走不通了,該怎麼辦?
我們在多年前就說軟體技術是未來重要的產業,但社會上沒有多少人相信。或許每個人都覺得這樣的宣傳是為了自己,或許每個教授都相信自己的研究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權力者只顧著推動與自己相關的事務,或許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和名人只顧著自己的市場性去討好和娛樂一般大眾。換句話說,大家多半是自掃門前雪,也用這種心態看人。
我想,老路走不通,反而是件好事,可以讓大家多思考新路在哪裡。但是我想提出幾點警告:
切莫把主導思考、決定路線的權力交給了無法跳脫舊時代框架的權力者;切莫因為恐懼未知而選擇短視近利的作法,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殺雞取卵的經營者;切莫因為思考不周,而莫名聽信誑語者、異語者。
從這個「好事」的角度看,我倒是很羨慕在這個節骨眼上從事高科技研究的年輕人,能夠有這麼多的機會—前提是願意把眼光放寬放遠,搞清楚自己想走的路,知道如何讓自己成為世界需要的人才。基本上,不要隨便聽信媒體、名人的話,要培養綜合判斷的能力,也要多關心公共事務,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現代的社會形態改變太快,已經很難確保些什麼,學位也不能保障什麼,公家、大機構的工作也不能保障什麼,規律的工作會越來越少,小確幸越來越小,深厚的專業能力或是快速應變的能力,才是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尤其是高科技業。我們每天在學校裡學東西,當然應該知道學這些有什麼用,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住學習的方法。電子業紅了三十年,又如何?賺了錢,除了炒股買房,又如何?
科技業保證獲利的機會,已漸漸消逝,現在不是找些舊時代成功的老人去帶隊做快老二就可以輕鬆賺到錢的,因為對岸有更多的快老二。如果只會做快老二、還在緬懷過去的榮光,是缺乏深謀遠慮。業界真的要做前瞻研發,主事者要眼光犀利、善待人才、長期深耕,還要有充沛的資金,不是像過去台灣業界的玩法,文化要改變。
沒能力帶領轉型的業者,要有自知之明,早點交棒。不要一方面老愛說年輕人不夠努力,一方面死抱著權力不給年輕人機會。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因此,就工作而言,培養國際的視野、自學的能力,才是深謀遠慮。如果不喜歡高科技業,早點改行,如同我大二的導生重考去學牙醫,也算深謀遠慮。眼光放遠,道路是多元、寬廣的。台灣幅員小、人口稠,要永續發展的話,必須放眼國際,但同時保有文化的根源。由科技島淪落為鬼島,還不能讓大人們認真去反省這些年不斷上演的荒謬鬧劇嗎?
在我的想法裡,文化是活的,不是意識型態。文化的根源,不是會說台語,不是強調古文,不是死背歷史,不是讓人留在國內,更不是為了讓下一代認同自己而設一堆框架,而是深入去思索、解構自身文化的由來,繼而反芻、重構,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此,才會對文化有深刻雋永的關懷,這也是一種遠慮。
Photo Credit:hackNY.orgCC BY SA 2.0
和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