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印度國會議員呼籲加深台印合作,對惡霸中國「說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國會上議院議員員蘇吉庫瑪(Sujeet Kumar)指出,印度和台灣都是中國霸凌行為的接受者,應該互相合作,應派更多的訪團訪問台灣,「你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如果要制止一個惡霸,必須對他說『夠了』」。
第6屆「玉山論壇」今(7)日登場,外交部特邀紐西蘭、盧森堡、加拿大、印尼與印度重要政治人物出席場邊記者會,聚焦討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威脅挑戰。
印度國會議員:對中國這樣的霸凌者,台印之間必須合作
印度國會上議院議員蘇吉庫瑪(Sujeet Kumar)表示,中國和印度在邊界都有實際控制的範圍,但在2020年夏季,中印兩國原本應專注在防疫的,沒想到中國的部隊在此時進入印度領地。蘇吉庫瑪說,「中國不是只有對印度這樣,中國對台灣的行為也是非常經典的案例」。
蘇吉庫瑪指出,中國的霸凌行為是,「你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如果要制止一個惡霸,必須對他說『夠了』」,他表示印度和台灣都是中國霸凌行為的接受者,應該互相合作,方法就是各自的經濟一定要強健。
蘇吉庫瑪說,台灣有新南向政策,印度也有類似的對外政策,可以藉此互相交流,另外台灣有非常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印度的軟體也非常強健,在這方面相輔相成、合作的話,對台印的經濟將大有幫助,台印之間也彼此應該更有意義的接觸,派更多的訪團訪問台灣,呼籲中國維持台海和平。
紐西蘭前副總理:太平洋島國面臨台北跟北京「二選一」,應慎選合作夥伴
紐西蘭前副總理兼外長彼德斯(Winston Peters)表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要解決世界這個角落許多國際關係的問題,一定要與理念相近的國家與人民攜手合作。
彼德斯說,紐西蘭在1972年轉向承認北京,但不代表紐西蘭認為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像美國在1979年,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也是轉向承認北京政權,但沒有因此中斷與台灣的非正式關係。
彼德斯表示,在太平洋地區,許多太平洋國家都面臨台北跟北京「二選一」的狀況,思考要怎麼二選一才符合自己國家的長期利益,彼德斯認為,這些國家在思索自己國家戰略的時候,也應要考量到自由,才能確保這些太平洋夥伴都是強而有力,而且是自由的。
彼德斯指出,中國會拿很多援助、貸款的計畫去利誘這些國家,中國推出的方案背後其實都有附帶條款。
被問到中國與索羅門群島今年簽署的安全協議,彼德斯表示,「只要有(政治)真空出現,就會有人想要填補」,他稱這個協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內容和條款:
「我們也很納悶,因為在十年前紐西蘭與澳洲和許多太平洋島國都在索羅門群島有難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索羅門救援計畫』,大家非常盡力的在幫助索羅門群島,對索國的援助也是行之有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索羅門群島會需要一個太平洋的區以外的國家去簽署協議,這背後的動機很難捉摸。
這件事情我們也有了相應的計畫,希望在加強太平洋夥伴關係的時候,會以『理念相近』的國家來合作。」
美國打造台灣為「武器庫」?加拿大前國防部長:我沒聽說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日前報導,美國官員在研究共軍演習後,正加強努力在台灣打造龐大的「武器庫」,對此加拿大前外長暨前國防部長馬凱(Peter MacKa)表示,「媒體有時候是錯的」,他說他沒看過什麼報告,不過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正密切觀察台灣,對於中國近來的騷擾,特別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的騷擾,各國都感到很憂慮,也認為完全不合理,美國與加拿大等民主國家應該團結一致,表達對中國騷擾的疑慮,同時台灣的部隊國軍也應該要能自我演練,裝備也要予以現代化,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台灣的公民。
印尼國會地方代表議會(DPD)暨國會臺灣連線共同主席帕薩里布(Richard Pasaribu)表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在過去十年於經濟、軍事上的成長,也見證中國霸權的外擴張,印尼不樂見中國在南海的所作所為。帕薩里布指出,中國稱為「南中國海」有一部分印尼稱為「北納土納海」,中國所畫的九段線將這部分列入中國領海範圍。他說不只應該帶美國大使去看「北納土納海」,也應該邀請紐西蘭、澳洲、台灣等國一同來參訪,中國無理取鬧地宣稱不止侵害印尼領海主權,也違反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各國12海浬專屬經濟海域的劃分。
延伸閱讀
-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協議改變局面,對中溫和的紐西蘭態度轉趨強硬
-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合作協議,擺明在南太牽制美澳援台的戰略意圖
- 紐時:防共軍犯台,美國計劃將台灣變成龐大武器庫;專家呼籲協助台灣建立「豪豬防禦」
- 美國CIA局長警告2027年共軍犯台,邱國正:未來向全民發放「導彈警報」,只要共軍跨過紅線一定反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杜晉軒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