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排泄物用餐、三年看不到家人,部立玉里醫院病人:「我只想維持身為人的尊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衛福部玉里醫院是全台擁有全台最豐沛的精神醫療資源與收治環境。然而自從疫情爆發,院方的防治手段愈趨強硬,許多過往的活動包含:春節返鄉專車、實體會客、院外或院內工作、購物,皆因疫情而不時中斷,對住民、家屬和員工更造成衝擊,有住民直言:「我被關到都快瘋了。」
文:曾玉婷
疫情邁入第三年,收治約2200名慢性精神病患的衛福部玉里醫院(以下簡稱「部立玉里醫院」),今年5月爆發群聚感染,院內共375人確診,因三劑疫苗施打率達99%,多數皆輕症或無症狀,但院內原本嚴格的感控措施此後變本加厲,隨著隔離頻率和活動限制提升,引發住民和員工的反彈。
住民受訪表示,隔離期間的生活品質極差,感控做法有違人權,住民只能被關在封閉的病室裡,連半小時的散步時間都沒有。且病室裡沒有廁所,三餐和排泄都在同一個沒有遮蔽的空間,和其他五名室友共用一張便盆椅。
有些生活功能欠佳的住民容易弄髒椅子或床鋪,但照服員沒空整理,病室臭味滿溢,連洗澡都只開放離房五分鐘。
疫情蔓延三年間,住民幾乎沒有離開過院區,春節返鄉專車全停辦、實體會客逐漸困難,多數住民自疫情以來都未見過家人一面,而且院外所有活動暫停,院內工作、購物等活動則時不時因為隔離而中斷。近半年感控措施嚴峻,對住民、家屬和員工更造成衝擊,有住民直言:「我被關到都快瘋了。」
反覆隔離、終日躺床,病人身心惡化、認知退化
部立玉里醫院是精神病人的慢性療養院,分為五大院區,橫跨花蓮縣壽豐鄉、玉里鎮及富里鄉,幅員遼闊,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精神專科教學醫院,常收容其他地方無計可施的重度病人,被稱為台灣精神病人的「最後一站」。
根據院方所說,其中多數病人住院平均長達二十餘年。多數病人狀況早已穩定,可以規律外出工作,只是無處可去而被長期滯留病院,在台灣是相當特殊的存在。
根據其中住民和數名院內人士指出,去年(2021)起,院外早市/夜市和院外工作等已陸續暫停,院內活動部分保留。直到今年醫院疫情高峰期間,雖然覺得辛苦但也願意配合、同意院方滾動式修正的做法。
但群聚感染爆發至今半年來,院區開始採取高規格的感控措施,嚴格實施「預防性隔離」,原本醫院只有「當住民確診時」,住民需要居隔七天、不得離開病室,但部立玉里醫院連員工和員工的「家屬」確診,都勒令住民關病室隔離,院內壓力逐漸攀升,不滿的聲浪高漲。
每當有住民被要求隔離時,院內的散步、購物(院區的福利社)、工作(洗衣、清潔、送公文等)、休閒活動(每天的晨操體能訓練、自由活動時間等)都會臨時喊停,住民在病室裡沒有電視或其他娛樂、無法打電話回家(電視和電話都在病室外),只能終日躺床,痴等解隔。
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工作者謝佳穎(化名)表示,儘管居隔天數為七日,但若中間發生其他住民、員工、員工家屬確診,天數仍會持續往上疊加,有的病棟甚至一次連續隔離長達超過20天,住民根本無法恢復日常生活。他質疑:「醫院無限上綱的隔離措施,並未顧及住民的人性和人權。」
「住民如果太久沒工作,認知功能會明顯退化。」林亦誠(化名)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以下簡稱「榮總玉里分院」),該院和部立玉里醫院同樣座落於花東、收治約1882名精神病人。
她指出,訓練住民規律工作、養成良好習慣,需要花費滿長的時間,當外界刺激長期不足,有些住民會出現反應速度變慢、動作不靈光、記憶力變差等情形,不利於精神復健。
無論是散步、購物、出門工作,每一件都是精神病人通往復健的重要歷程。當住民不斷被拘禁病室,生活只剩下吃飯服藥排泄躺床,導致認知功能退化、身心狀態變差,即使未來醫院宣布解禁,住民想重新投入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更為困難。
三年看不到家人,只能看排泄物用餐
住院已經長達十多年的住民黃容暉(化名),住在六人病室裡。近三年來不斷反覆的隔離讓他深感挫折,不理解為何連員工的家屬確診都要把住民關起來。「住民悶得越來越呆,欠缺抒發情緒的管道,還被關著一直吃飯餵藥,和養豬沒兩樣。」黃容暉說。
病室裡沒有廁所,他必須和其他五名室友共用一張便盆椅,當便盆椅不夠就要共用一個臉盆,在他人和監視器面前大小解。而居隔期間基本上不能到餐廳用餐,只能留在病室裡吃餐盒,代表所有人的三餐和排泄都在同一個毫無遮蔽的空間。
「住民都滿不喜歡用便盆椅的,而且功能欠佳、退化的住民容易弄髒椅子,或直接在床上排泄,但班長(照服員)又沒空整理,整間都是屎尿味,狀況很糟糕。」黃容暉無奈道。
用餐方面,部立玉里醫院的伙食外包給院外的廠商。但黃容暉抱怨餐食品質很差,早上一直吃稀飯、中午則是豆腐、豆芽菜、三色豆等,不只不好吃還吃不飽,而且不能要求添菜,就連肚子餓想離開病室泡麵,都會被員工以防疫理由回絕。
另一名員工張雁(化名)進一步提到,原本住民每週最期待的是排隊去福利社,只有這時住民能挑選自己愛吃的食物,但隔離期間院內購物全數取消,變成員工協助代購。
然而隨著防疫等級拉高,員工的工作量大增,有病棟便改為統一替住民挑選商品,近期更因為員工繁忙,連代購都取消,住民吃不到額外點心,僅存的生活期盼都消失了。
此外,疫情期間的會客以視訊為主,實體會客則有時間限制,即使有家屬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玉里,頂多只能和住民見面一至兩小時,當醫院嚴格執行預防性隔離時,家屬更無法相見。
「疫情前,母親會來看我一整天、陪我散步聊天,但我已經三年沒見到她了。」黃容暉說,母親年近80歲,要她舟車勞頓搭火車來玉里、碰面一小時就返家很辛苦且不便,但他又憂心母親時日不多,在醫院嚴苛的防疫下發生無法相見的遺憾。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