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烏克蘭》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圖為烏克蘭城市博胡斯拉夫(Boguslav)於一戰期間(1914-15),當地油田遭到俄羅斯破壞的歷史畫面。|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帝國的崩潰賦予了烏克蘭人一個新的身分,催生了一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的烏克蘭國家,並讓烏克蘭出現在歐洲政治版圖上。戰爭造成的新政局讓從前帝國邊界兩側的烏克蘭人有了一個清晰的政治目標——獨立。

一九一八年二月九日,「中央拉達」放棄了基輔,向西撤退。同一天夜裡,在今天波蘭–白俄羅斯邊界上的布列斯特鎮,「拉達」的代表與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及其盟友)簽訂了和約。「拉達」在一九一七年夏天和秋天拒絕成立一支常備軍,因此如今別無選擇,只能向烏克蘭國境之外尋求保護。烏克蘭代表們向德國和奧地利請求軍事援助,並很快得到對方同意:在漫長的戰爭消耗之下,同盟國的軍隊和經濟都亟需農業產品的支撐,而烏克蘭早有歐洲麵包籃的美譽。

和約規定雙方「相互交換各自盈餘的……重要農業和工業產品」。為交換烏克蘭的穀物,同盟國方將付出他們裝備精良又訓練有素的戰爭機器,和約簽署之後不到十天,同盟國軍就進入了烏克蘭,到了三月二日,同盟國軍已將布爾什維克逐出了基輔,「中央拉達」再次回到了教育博物館大樓。在克魯季戰死的學生們得到了軍葬禮的榮耀,被安葬在阿斯科爾德小丘,也就是傳說中基輔第一位維京統治者的安息之地。

布爾什維克們一路後撤,他們無法在軍事上阻擋人數約為四十五萬人的德奧聯軍的進攻,於是轉而嘗試外交和法律手段。他們開始在烏克蘭東南部地區創立各種只存在於紙面上的人民共和國並宣告它們獨立。於是,奧德薩、克里維伊里赫(Donets-Kryvyi Rih)、塔夫里達(Taurida)等「共和國」紛紛在二月和三月間宣布獨立。然而同盟國對此毫無顧忌,在烏克蘭軍的協助下,他們甚至奪取了「中央拉達」從未主張過的克里米亞地區,不過並未將其併入以基輔為首都的那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沒過多久,布爾什維克就被完全逐出了烏克蘭,並被迫承認烏克蘭獨立,以與同盟國達成他們自己的和約。

如今,新生的烏克蘭國家不僅在法理上、也在事實上獨立於俄國,然而其相對於同盟國的獨立地位卻並非必然(「中央拉達」曾承諾向同盟國提供一百萬噸穀物)。這一點在一九一八年四月下旬變得十分明顯:德國軍事當局不相信社會主義者占主流的烏克蘭政府能兌現其「輸送穀物」的計畫,於是在「拉達」同意向盟軍交付上述一百萬噸穀物和大量其他農產品不過數天之後,就將其解散;德國人主導的政變,讓帕夫洛.斯柯洛帕茲基(Pavlo Skoropadsky)將軍的政府得以上臺。斯柯洛帕茲基是十八世紀一名哥薩克統領的後裔,立場極為保守,代表著烏克蘭地主階層的利益。他宣布自己為這個新生國家的統領,以此討好民眾的歷史記憶。仿照從前的統領們的傳統,他實施了獨裁統治,其權力僅受外國勢力(即德奧軍事指揮部)的約束。

在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中,臨時政府委任斯柯洛帕茲基指揮其新組建的烏克蘭軍團,這是一次為讓戰爭繼續下去而綏靖少數民族的絕望嘗試;於是出身俄國文化背景的斯柯洛帕茲基迅速地烏克蘭化。他先是擁護烏克蘭自治的理念,後來又轉向支持烏克蘭獨立,並為之(也為其德國靠山)奉獻終生,直至一九四五年四月在柏林死於盟軍的轟炸。斯柯洛帕茲基的統治被證明是對烏克蘭國家和體制建設的一次巨大促進,烏克蘭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銀行和可以運轉的財政系統,這位統領招募帝國時期的官僚們來管理各個部門,建立地方政府機構,並讓帝國軍官組建部隊。在教育領域,烏克蘭擁有了自己的科學院,有了第一座國家圖書館,也有了一座國家檔案館。

此外,這個國家又出現了三所新大學,一所在卡特琳諾斯拉夫,另一所在卡緬涅茨–波迪爾斯基,還有一所在基輔。儘管斯柯洛帕茲基本人的烏克蘭語從未真正流利,他仍推動完成了「中央拉達」啟動的計畫,將烏克蘭語引入學校系統,實現了烏克蘭愛國知識分子們多年的夢想。

無論斯柯洛帕茲基在體制空間內有什麼成就,其統治仍受到「中央拉達」的社會主義領袖們厭棄。這些人拒絕與新政府合作,將之視為被布爾什維克革命趕出俄國的俄羅斯保守派為自己創造的避難所,而他們的這種看法往往也有充分的理由。許多社會主義領袖轉入地下,策劃他們的政治回歸,一場反對統領的暴動似乎就在眼前。斯柯洛帕茲基的政府在勞工階層中最不受歡迎——他們的工作時間被延長到十二個小時;農民同樣不滿,因為當局會沒收他們收穫的糧食。

一九一八年夏末時,已有數千工人處於罷工之中,近四萬名加入了武裝自衛隊——一戰後的烏克蘭最不缺的就是受過訓練的軍事人員。德軍派出部隊對暴民進行懲罰,卻只讓情況變得更糟。到了秋初,當局已經陷入了垂死掙扎。它打算舉起聯邦的大旗,與一個非布爾什維克的俄羅斯結合,此舉意在討好協約國(因為協約國支持俄國統一的立場),卻事與願違。「中央拉達」那些社會主義領袖正在積極籌畫推翻統領,而當局這種在形式上放棄烏克蘭獨立的做法讓他們更加憤怒。不過,讓斯柯洛帕茲基政府走向末路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大戰的結束。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巴黎以北的貢比涅(Compiègne)森林,德國統帥部代表與其法國和英國對手簽署了停戰協定,敵對狀態的終結意味著德軍和奧軍將撤離烏克蘭。三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十四日,以前「拉達」政府領導人弗洛基米爾.維尼琴科為主席的革命委員會「指揮部」(這個名字來自十八世紀的法國革命政府)開始公開反對統領斯柯洛帕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