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烏克蘭》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圖為烏克蘭城市博胡斯拉夫(Boguslav)於一戰期間(1914-15),當地油田遭到俄羅斯破壞的歷史畫面。|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帝國的崩潰賦予了烏克蘭人一個新的身分,催生了一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的烏克蘭國家,並讓烏克蘭出現在歐洲政治版圖上。戰爭造成的新政局讓從前帝國邊界兩側的烏克蘭人有了一個清晰的政治目標——獨立。

德奧軍隊在指揮部的允許下離開,隨後,指揮部那支主要由叛亂農民和拋棄了統領的部隊組成的軍隊在十二月十九日進入基輔,統領政府宣告落幕。這個作為戰爭產物,且以交戰國一方為靠山的政府,最終證明無法獨立生存下去。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又回來了,並順勢接管了其前任創建的各種機構;然而,共和國政府對基輔的控制完全談不上牢固,同年早些時候在德奧軍隊進攻下被迫撤退的布爾什維克們,此時正在準備重新奪取烏克蘭。

在戰線另一側的加利西亞,世界大戰的終結催生了另一個烏克蘭國家,它很快將就以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Western Ukrainian People’s Republic)之名為世人所知。這個國家的創建始於十月,緊隨在新帝卡爾一世(Charles I)宣布將奧匈帝國聯邦化之後。烏克蘭領袖們主張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外喀爾巴阡為烏克蘭人的民族地區;此時奧匈帝國正在走向末日,其最後的舉動就是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三日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定——此時美國也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身處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統治下的各個民族都急切的想要脫離帝國的牢籠;然而,當帝國的二元君主制崩潰,沒能熬過十一月,彼此間領土主張互相重疊的各民族,彼此間競爭也變得不可遏抑,為爭奪對加利西亞的控制權,烏克蘭人和波蘭人之間的衝突尤為激烈。儘管維也納當局有過種種承諾,它仍未能將這個省份分為東西兩半,其結果就是波蘭人對整個加利西亞提出了主張。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一日,烏克蘭人首先發起了進攻,奪取了勒維夫,這座城市被烏克蘭人占主體的鄉村包圍,但市內人口的族群構成卻以波蘭人和猶太人為主。攻下勒維夫的烏克蘭人在同一天宣布了這個全新烏克蘭國家的獨立,然而波蘭人做出了反擊,在二十天後重奪勒維夫。以傑出律師和民間領袖葉烏亨.彼得魯舍維奇(Yevhen Petrushevych)為首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領導者們不得不將其機關東遷,先是來到捷爾諾波爾(Ternopil),後來又遷往斯坦尼斯拉維夫(Stanyslaviv,即今伊萬諾—弗蘭基夫斯克〔Ivano-Frankivsk〕),這成為烏克蘭人與波蘭人之間一場漫長而血腥的戰爭的開端。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東西兩個烏克蘭共和國的代表決定合作,組建一個統一的國家,雙方都極度需要他們所能達成的最大程度的統一,兩個共和國的未來都布滿陰雲,被許多人認為將終結一切戰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其落幕那一刻就點燃了新的戰火。

世界大戰的起因,既是奧地利試圖維持自己對境內斯拉夫民族的控制,也是俄國以泛斯拉夫民族保護者自居,宣稱保護巴爾幹半島人民,並打算將其泛俄羅斯身分認同滲入奧匈帝國。兩個帝國政府都成為輸家,戰爭先是削弱了中歐和東歐的帝國,然後予以摧毀,同時社會革命又粉碎了舊的秩序。

與歐洲其它地方一樣,烏克蘭從戰爭的廢墟中出現時已經面目全非:其國土滿布彈痕,經濟崩潰,人口銳減,各種族群身分認同都被高度動員,相互敵對的意識形態變得比從前任何時代都多。然而帝國的崩潰賦予了烏克蘭人一個新的身分,催生了一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的烏克蘭國家,並讓烏克蘭出現在歐洲政治版圖上。戰爭造成的新政局讓從前帝國邊界兩側的烏克蘭人有了一個清晰的政治目標——獨立。

在戰爭爆發之前,獨立不過是一個幻想,然而它演變成為一種理念的一部分。這是一種為「拉達」的社會主義領袖們、斯柯洛帕茲基的保守派支持者們以及加利西亞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戰士們所共用的理念。然而,獨立的目標在將烏克蘭人動員起來的同時,往往會激起其他少數族群的反抗,也會帶來與鄰國的分歧。宣布獨立是一回事,將它變成現實則是另一回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聯經出版

作者: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譯者:曾毅、蔡耀緯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台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理解當前世界局勢的必讀之書!
【2021年最新修訂版】
【特別收錄2022年6月作者新版序言】

★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走過數千年的荊棘之路

今天的烏克蘭民族,是在各種帝國勢力與文明範圍交會之處,從各種瓜分與苦難中生長出來的。烏克蘭國歌的開頭唱著「烏克蘭尚未滅亡」,是十九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心聲,更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烏克蘭位處歐洲的要衝,也是東西方文明的相遇之處,與台灣同處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斷層帶,歷史上曾見證各種勢力的傾軋與競逐、戰爭與衝突,這些持續的動盪也形塑了烏克蘭的歷史與民族認同。

在《烏克蘭》一書中,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深度剖析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從希羅多德到奧匈帝國,一直到今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他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重建這段被許多人輕忽或遺忘的歷史,也為當下新聞事件,提供了更為深刻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