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官媒報導金正恩親自指導「核戰術」演習,明確釋放近期飛彈試射背後的核武威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金正恩表示,通過實戰演習,更堅定地確信可賦予任何戰術核武器運用部隊「戰爭威懾」、「爭取戰爭主導權」的重大軍事任務。這驗證了北韓的戰爭威懾力運用態勢,並向敵軍就北韓核應對態勢和核攻擊能力發出警告。
(中央社)北韓官媒《中央通信社》(KCNA)10月10日報導,北韓近期7次發射飛彈都是「核戰術」演習,由領導人金正恩親自指導。
金正恩2021年1月召開重要的執政黨大會時,概述一項5年國防發展計畫,為「更多的戰術用途」製造更小、更輕的核武器。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最近幾週,南韓、日本和美國加強聯合海軍演習,激怒平壤當局,北韓將其視為入侵演習,並表示近期的飛彈發射閃電戰,是針對這類軍演必要的「反制措施」。
《北韓中央通信社》說,最近的飛彈發射閃電戰是對上述國家舉行聯合軍演的回應,還說這些演習是「在模擬真實戰爭情況」。

《韓聯社》報導,金正恩表示,通過實戰演習,更堅定地確信可賦予任何戰術核武器運用部隊「戰爭威懾」、「爭取戰爭主導權」的重大軍事任務。這驗證了北韓的戰爭威懾力運用態勢,同時證明了國家核防禦態勢準備情況的可信度,並向敵軍就北韓核應對態勢和核攻擊能力發出警告。
金正恩還表示,北韓密切關注局勢危機。敵軍在進行軍事威脅的情況下依然談論對話與談判,但我們沒什麼與敵人可談,也沒這樣的必要。金正恩表示,我們密切關注朝鮮半島不穩定的安全環境和敵軍軍事行動,在必要時將積極落實一切軍事反制措施。
《半島電視台》報導,北韓同時發布了多張近期試射飛彈和演習的照片,照片顯示金正恩身著白色夾克,有時還穿著卡其色風衣,看著飛彈從不同地點起飛。照片中金正恩站在他的妻子旁邊,雙手摀著耳朵。
照片中出現的飛彈包括短程彈道飛彈,其中包括KN-25、KN-23型、一種酬載2.5噸重的飛彈,以及KN-09 300-mm多管火箭系統。專家指出,這些圖像還顯示北韓發展一種新型的中程彈道飛彈(IRBM)。

《美聯社》報導,韓國梨花大學教授Leif-Eric Easley分析:「北韓現在發布飛彈試射的報導有多種動機。」 「金正恩在消失一個月後公開露面,為紀念執政的勞動黨成立週年提供了一個愛國話題。」
「平壤一直擔心美國、韓國和日本的軍事演習,因此為了加強其自稱的威懾力,它正在明確釋放近期飛彈試射背後的核威脅。《北韓中央通信社》的報導也可能在預告即將進行核試驗的戰術核彈,這種戰術核彈將用來武裝金正恩視察的部隊」Easley說。

聯合國報告揭露北韓正準備進行第七次核試驗
《日經亞洲》報導,聯合國安理會的小組10月8日在專家報告中說,北韓正處於準備進行核武試驗的最後階段,包括挖掘地下隧道和測試觸發裝置。
根據報告,北韓擴大了寧邊核子試驗場的核分裂材料生產能力。專家小組「觀察到,該國於2022年3月開始在豐溪里核試驗場的3號隧道入口處重新挖掘……並重建了2018年5月拆除的建築。」報告稱:「豐溪里核試驗場的工作,為進一步進行核子試驗以發展核武鋪平了道路。」
豐溪里核試驗場如果正式運作,將代表北韓進行第七次核試驗。
新聞來源
- 北韓近兩週7度射彈 官媒曝金正恩親自指導核戰術軍演(中央社)
- 金正恩指導朝軍軍事訓練 強調加強核武戰力(韓聯社)
- North Korea says tests a nuclear warning to South Korea, US(半島電視台)
- N. Korea confirms nuke missiles tests to ‘wipe out’ enemies(美聯社)
- North Korea in final stages of nuclear test preparations: U.N. report(日經亞洲)
延伸閱讀
- 北韓凌晨再發射2枚彈道飛彈,美軍方表示正與盟國和夥伴密切磋商
- 北韓12天6度試射飛彈,兩韓陷「挑釁與遏制的惡性循環」,美國態度是關鍵
- 北韓朝北海道及青森方向發射飛彈,日本發布「J警報」籲民眾避難,10天內5度射彈挑釁強度升級
- 賀錦麗訪問日韓強調台海穩定,期間北韓五天內三次試射飛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