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大多數的反對者認為18歲心智不夠成熟,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允

高三學生:大多數的反對者認為18歲心智不夠成熟,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允
高中生聚集在立法院外,關注18歲公民權修憲案表決情形。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8歲公民權修憲案即將在11月的9合一選舉中登場,然而這個藍綠無人反對的提案,卻因熱度不夠而前景不甚樂觀。反對者認為:18歲「不夠成熟」;然而這位即將滿18歲的高中生卻抱持不同想法:「18歲該為自己負責,也該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文:黃宗文(彰化高中生)

開學已經超過一個月,如同大家對於高三學生的印象:為了學測、為了未來奮力拚搏,大部分的同學正把握時間埋首苦讀。

比較特別的是,每個月依然會有許多壽星,但這一次,不一樣──18歲,一個成年的象徵,除了可以考取駕照、公務員,待明年初民法的修正案正式生效時,我們會成為完全行為能力人,任何契約、任何決定都可以自己作主,不必再經由父母(也就是法定代理人)同意。

因此,身旁的同學今年除了吃吃蛋糕、唱唱生日快樂歌之外,彼此間也開始認真討論學測完後的打工事宜、何時相約一起去考駕照、收到兵單後要緩徵還是準時入伍⋯⋯我們已經意識到不能夠像以前一樣天真幼稚,意識到要把自己看做是一個大人,意識到積極安排人生的重要性。

半年前,立法院在朝野罕見的高度共識之下通過了18歲公民權修憲案,成功交付公民複決,將在下個月與九合一大選合併舉行。

我在搭乘校車往返通勤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候選人的旗幟、看板出現「國家的未來,年輕人一起決定」、「支持18歲公民權入憲」的字樣,比起以往大多是政見牛肉,這次的宣傳可以看出部分參選者對於此議題的重視。

然而,最近的民意調查無論是哪個機構釋出的結果,均傳達出不樂觀的現象:沒有政黨強烈對立的議題,沒有火花,所以受到關注的程度不高。不過或許是選情受到疫情影響尚未真正白熱化,越接近選舉時可能才會浮上檯面。

但,反對者的主張,卻令人憂心。

大多數的反對者認為18歲心智不夠成熟,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允。身為高三生的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從國小、國中一路走到高中,學校老師除了教會我們學科知識,也教會我們理性判斷與批判思考──眼下的108課綱就是如此。

如果說18歲「不夠成熟」,何以論證20歲就一定「比較成熟」?成熟是個漸進式的過程,不同的人生經驗,有不同的人生進度,很難輕易界定一個人到底成熟與否。可以確認的是,18歲即將在《民法》和《刑法》中都被定義為「成年」,藉由賦予滿18歲的我們公民權,能讓我們益發意識到──我們長大了,要為自己負責。

1910年代英國女權領袖Emmeline Pankhurst為了爭取女性投票權,以激進的手段反抗既有的體制,包括破壞公物、在街頭置放爆裂物等。

1960年代馬丁.路德.金恩為了消弭美國社會對於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發表演說《我有一個夢》,促使美國社會正視種族隔離造成的不平等問題,進而分別在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廢除種族隔離政策;1965年通過《選舉權法》,進一步保障非裔美國人的投票權。

雖然金恩在1968年遇刺身亡,但其為平權運動的付出、貢獻,依舊永存在世人心中。

我們都希望這個社會更進步,都希望遏止人類文明開倒車,更希望有朝一日能運用所學,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心力。我即將在11月21日滿18歲,也堅信我應該,也必須為自己負責,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所以我們的聲音需要被聽見,我們的訴求需要被看見。

誠如人權鬥士曼德拉所言:

We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It is in your hands to make a difference.
(我們可以改變世界,讓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有所作為的關鍵就在你的手中)。

期盼讀完這篇文章的你和妳,若在下個月的選舉中有投票權,請為青年、為我們投下同意票,給我們一個肯定、一個激勵。讓世代共好,讓台灣向前,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