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印太戰略難產下的對台政策:渥太華的新印太戰略,並不必然代表將大力轉向亞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加拿大在印太戰略中,一直都被盟友視為處在邊緣的位置,從孟晚舟事件到組成充滿親中人士的「印太政策諮詢委員會」,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持續藕斷絲連、曖昧不清。然而,自從烏俄戰爭與近期的台海緊張局勢,讓加拿大決定重新審視加、中關係。
美國新任駐加拿大大使柯恩(David Cohen)就任前在其任命聽証會上,即委婉表達美國的不滿,並直白表示,美國及其它盟友正在等待杜魯道的中國政策,同時希望渥太華未來的中國政策能反映加拿大過去所作有關捍衛人權與民主自由等價值觀的承諾。
此外,美國保守派刊物The National Interest今年八月即在一篇題為「杜魯道的加拿大為何對中國如此軟弱?(Why Justin Trudeau’s Canada Is So Soft on China?)」專文中,指陳儘管拜登政府一再呼籲,但杜魯道領導的政府遲至現在仍未制定出與中國打交道的戰略。
該文指出,加拿大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人口近四千萬,擁有太平洋的主要海岸線,並完全受益於美國飛彈防禦系統保護,但對美國倡導印太戰略幾乎未作出任何貢獻,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盟邦。
位於坎培拉的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前執行主任詹寧斯(Peter Jennings)也對加拿大提出警告,聲稱在澳洲眼中,加拿大已是「相當邊緣化」,而渥太華若未能及時表達對中國的明確策略,就更可能在華府主導的盟邦陣營中,更加孤立及無足輕重。
詹寧斯指出,事實上,加拿大已經不被視為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參與者,因為加國未被邀請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而此一印度、日本、澳洲及美國之間的聯盟正是為了回應中國軍力威脅及投射力量日益增長而組成的組織。
此外,加拿大亦未獲邀加入由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的「AUKUS」防禦條約,加國政府甚至在該盟約對外宣布後,才得知該聯盟組成。
在安全聯盟之外,加拿大亦未獲邀請加入由美國領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這是由13個印太地區國家組成的經貿夥伴關係,旨在促進地區內的經濟聯繫,並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快速發展。
在此同時,澳洲、日本、紐西蘭、英國與美國日前為了應對中國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滲透,組成「「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組織,加拿大也是局外人。
前加拿大駐澳洲大使史摩(Michael Small)即不諱言表示,如果盟國對加拿大信心不斷流逝,加拿大極有可能在「五眼(FIVE EYES)」情報分享聯盟淪為次等(second tier)成員。
加拿大印太戰略的轉捩點:烏克蘭戰爭與台海緊張情勢
不過,加拿大迴避印太戰略迫切性,以及拒絕對中國在區域內強勢作為作出回應的策略,在烏克蘭戰爭與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後,已出現若干微妙變化跡象,其中更包括加拿大在台海情勢可能扮演的角色。
今年三月,加拿大軍事情報局(Canadian Forces Intelligence Command)局長萊特(Mike Wright)少將在加國國會作證時指出,加拿大一如其它盟國,很擔心中國會利用烏克蘭戰爭的機會,入侵台灣。這是加拿大情報首長近年來,首次在公開場合承認加拿大擔憂台灣的安全,引起外界重視。
分析家指出,拜登取代川普,成為美國總統,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大大增強加拿大跟隨美國領導,成為西方聯盟關鍵夥伴的意願,並從而接受中國即使不是一個十足的敵人,也會是潛在對手的思維。
這可以解釋加拿大近日為何呼應拜登與盟國協調對抗中國的作法,甚且在中國對台灣進行準封鎖的軍演後,成為第一個派出軍艦與美艦聯合穿越台灣海峽的美國盟邦。
相對於過往加國軍艦獨自穿越台海時,加國低調宣稱這只是加艦執行聯合國制裁北韓任務,取道最短航線,加拿大國防部長安妮塔・阿南德(Anita Anand )這回卻在加美軍艦同行台海後,極具針對性地附合美方說法,宣稱加艦此行是在重申台灣海峽為國際水域,非如中國所稱的內海,加艦穿越台海意在維護區域和平穩定及安全。
渥太華此一不尋常舉動,被視為加拿大積極涉入印太安全事務的重大突破,亦顯示加拿大在美中對抗中,終究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更值得注意的是,加艦追隨美艦穿越台海之前幾天,拜登不但重申美國將防衛台海,更首度表明美國軍隊會協助台灣。
拜登聲明後出現的美加軍艦聯合穿越台海,即被外界解讀為拜登多次表達美國防衛台灣的作法絕非口誤,美國更準備拉攏盟友介入台海情勢,甚至戰局。渥太華明知外界可能提出此一高度敏感性的政治性解讀,仍與美國合演這齣穿越劇,若非承受美國極大壓力,就是鐵了心加入美國的抗中行例,這也代表加拿大印太政策可能作出重大轉向。
渥太華最近兩項外交任命案,亦給外界留下更多想像空間,猜測加拿大印太策略終將以對中強硬作為核心。其中一項任命案是派遣現任高階外交官、加拿大駐北京公使倪傑民(Jim Nickel)為加拿大新任駐台代表。
倪傑民先前為北京大使館副館長,原加拿大大使鮑達民在「孟晚舟事件」落幕去職後,他即擔任加拿大駐中國代辦,總理大使館館務。另一則是杜魯道打破他上台後任命親中人士為駐中國大使的作法,指派女職業外交官梅倩琳(Jennifer May)為新任加拿大駐中國大使,而她曾一再宣示,將在新職上捍衛人權與民主自由等加拿大價值觀。
加拿大印太戰略轉向友台的內部動力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