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解析:緊握「刀把子」,習家軍將全面接掌中央政法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央政法委全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是中共中央領導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涵蓋公安、法院、檢察、國安等系統,因此被喻為中共的「刀把子」,歷來與軍隊「槍桿子」、宣傳「筆桿子」同屬中共掌權者必須牢握在手的工具。
(中央社)中共二十大將登場,有「刀把子」之稱的政法委人事布局受到矚目,包括現任公安部長王小洪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應勇都是外界眼中的政法委書記可能人選。
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16日將在北京舉行。這屆黨代會除涉及領導層的變動,政法委人事更替則被視為將3連任的總書記習近平固權的重要一步。
中央政法委全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是中共中央領導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涵蓋公安、法院、檢察、國安等系統,因此被喻為中共的「刀把子」,歷來與軍隊「槍桿子」、宣傳「筆桿子」同屬中共掌權者必須牢握在手的工具。
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時期,政法委書記由政治局常委兼任,分別為前領導人江澤民派系的羅幹及周永康,形成「上威脅中央權威,下以權代法」的局勢,如同獨立王國,直到習近平主政,江派在政法委的勢力仍然盤根錯節。
2012年底掌權後,習近平著手整頓政法體系,其中權傾一時、有「政法沙皇」之稱的周永康最終在受賄等罪名下,於2015年6月走到無期徒刑的結局,而江派「餘孽」也難逃逐一被清洗的命運。
二十大前夕,以前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為首的政法系統高官,包括前司法部長傅政華、前上海市公安局長龔道安、前重慶市公安局長鄧恢林、前山西省公安廳長劉新雲以及前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等人接連獲判重刑,其中孫力軍、傅政華、王立科判處死緩。
另一名前公安部副部長劉彥平也因為「參加孫力軍政治團夥,大搞政治利益交換」而依受賄罪嫌起訴。
此前的2020年4月,公安部曾將孫力軍、周永康、前公安部副部長及國際刑警主席孟宏偉並列,表示要從多方面「肅清周永康、孟宏偉、孫力軍等人流毒影響」。
同年7月,中央政法委決定成立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試點辦公室。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試點辦公室主任陳一新指出,展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將突出清除害群之馬,清查對黨不忠誠不老實的「兩面人」等任務,以及要打造一支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鐵軍」。
外界認為,習近平改革政法系統,目的是為鞏固黨內核心地位及強化維穩機制以防政變,而對於「孫力軍團夥」的定罪是習近平加強控制「刀把子」、為習家軍二十大後執掌要害部門清除障礙。
中央政法委這個控制執法單位的要害部門,目前書記為政治局委員郭聲琨,屬於江派人馬,預計將退休。外界認為,今年6月被任命為公安部長的王小洪是可能接任人選中的領跑者。
7月剛滿65歲的王小洪是福建人,1979年進入福建警界後,90年代與歷任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福建省長的習近平結緣。
隨著習近平在中共官場一路高升,王小洪也多次升任要職,其中2015年3月調任北京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2016年出任公安部副部長,2018年升任公安部常務副部長,2021年11月擔任公安部黨委書記。
明報等港媒曾分析,由於公安部長一般由國務委員甚至政治局委員兼任,王小洪也因此被看好將跨過副國家級領導人門檻。值得注意的是,王小洪6月接替趙克志出任公安部部長之際,也同時升任中央政法委副書記。
另有一說,與習近平相識逾30年的王小洪曾陪同習近平出席2019年慶祝澳門主權轉移20週年大會,今年夏天習近平赴香港和新疆考察時,王小洪又緊隨身旁,這些都是習近平這名親信可能在二十大高升的蛛絲馬跡。
相較於王小洪,有分析指9月初才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的應勇橫跨「法、紀」領域,更具備出任政法委書記的條件,因為相對之下,王小洪的政治資歷過於單一。
63歲的應勇是浙江人,長期在當地政法系統工作,是習近平主政浙江時的舊部;2008年起歷任上海市高院院長、市委組織部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2017年1月出任上海市長。
2020年初,湖北爆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應勇臨危受命擔任湖北省委書記。身為習家軍的一員,應勇原本被看好將在二十大進入政治局,但今年3月因「年齡原因」卸任湖北省委書記,轉任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外界一度以為他「退居二線」,但就在仕途看淡之際,又隨著最高檢的新職而反轉。
此外,63歲的現任政法委秘書長、19屆中央候補委員陳一新也是觀察人士列為下屆政法委書記的潛在候選人。陳一新和習近平關係密切,兩人20年前曾在浙江省有過緊密合作,習近平時任浙江省長和黨委書記。
COVID-19疫情2020年初在武漢爆發後,陳一新於同年2月8日出任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導組副組長,壓制武漢當地的批評人士;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他則持續關注異議聲音。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中共二十大觀戰指南】黨代會的意義是什麼?習近平取消連任限制,對中國領導核心產生什麼影響?
- 中共二十大:中國下任總理汪洋呼聲高,胡春華有機會、韓正是被大多數分析忽視的可能人選
- 中共二十大軍委改組:學者看好「台海幫」竄起,將領晉用擬不恪守「七上八下」
- 《德國之聲》專訪張五岳:中共二十大該觀察的是,習近平有沒有準備在2027年交棒?
- 中共二十大:從歷史性「馬習會」到「抗中保台」,兩岸關係十年急轉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