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一):事事追求圓滿的性格,因家族不和種下殺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所追求的是能夠掌控所處環境的秩序感,唯有如此,才能感到安心、滿足。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令他心中容不下一切瑕疵。因此,當洪家慘案消息傳出之後,鄉里間雖感意外,卻也一致認為這樣的悲劇下場符合他們心目中那性格剛烈的洪若潭。
文:香楠
彰化縣二林鎮,任誰站在這處占地近3000坪的別墅莊園前,都不禁要讚嘆,好一處壯觀的大宅。外牆是價值千萬的進口石材,庭院綠草絨絨,林木蓊鬱,還有特地由南洋運回的椰子樹,植於大片潟沙之上。當中坐落的大宅,更是可以看出雄偉氣派的設計理念。 此處是一家五口的堡壘,男主人不但親自規劃監工,還蓄意築起高牆,與世隔絕,並在家中養了兩隻狼犬,隨時護衛著家園。
然而,自2001年的秋天後,如此豪華的別墅卻成了當地最著名的凶宅。該年9月5日,洪若潭夫妻被人發現死於自家的焚化爐內,遺體已經燒到碳化,客廳桌上擺著三封留給洪若潭妹妹的遺書。在遺書中,洪若潭宣稱因為與親人不合,遭受鄉里的議論,甚至對政治時局感到失望,最後決意帶著三個孩子全家赴死。而洪若潭與元配的三個孩子,也確實下落不明,無影無蹤。
由於焚化爐內只找到他們夫妻二人的遺骸,沒有三名子女的DNA,家中也沒有謀殺的痕跡。即使洪若潭在遺書中明確表示三個孩子已死,並於焚化爐中燒淨,骨灰散入大海,警方在無法開具死亡證明的情況之下,仍不敢斷言他們的死亡,只列為失蹤人口。
孩子們死了嗎?洪若潭與妻子姚寶月為何自盡?這一家五口,走上絕路的真相究竟為何?真相難道跟洪若潭遺書的說詞相同嗎?
根據洪若潭姑丈所述,洪若潭是個完美主義者「什麼事情都要很圓滿,不圓滿就會很痛苦」。在友人眼中,他的潔癖傾向也很明顯,平時不愛與人打交道,若有人到訪,還不待對方離去的前腳踏出大門,便已開始擦桌掃地,欲恢復家中整潔。還是個性情激烈,十分看重自身名譽之人,曾因里長懷疑他所擁有的80萬的茶壺是假貨,而當場砸碎。
他所追求的是能夠掌控所處環境的秩序感,唯有如此,才能感到安心、滿足。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令他心中容不下一切瑕疵。因此,當洪家慘案消息傳出之後,鄉里間雖感意外,卻也一致認為這樣的悲劇下場符合他們心目中那性格剛烈的洪若潭。
洪家大宅現任擁有者李世傑醫師,每當談到前任屋主與大宅時,總帶著讚賞與一絲惋惜地表示,洪宅當時的規劃十分周全,只有心思縝密如斯者能夠完成。從屋內的電路到庭院照明、保全系統,一直到建築主體的堅實穩固都設想到了,實在是一處難得的房產。
人說家和萬事興,要讓完美別墅成為溫暖的家,則需要居住其間的家人悉心維護。不幸的是,洪若潭一家,即使事業成功,進出以名車代步,卻在地方上有著「遺棄老母、兄弟鬩牆」的名聲。 所有的事情,都要從十餘年前的車禍說起。
洪若潭的元配在送孩子上學時,開車撞上橋墩而亡。妻子早逝,留下三名年幼的孩子,洪若潭在不久之後續弦,但第二任妻子姚寶月卻一直無法得到洪氏家族的認同,從而埋下了家族不合的遠因。

洪家兄弟的糾紛不僅如此。洪若潭以製造膠帶與貼紙的輕工業起家,創立眾源企業公司,事業小有成就,但眼中容不下一點瑕疵的他,卻以兄弟在自己公司收取回扣的名義,開除了有血緣之親的手足。這顯示洪若潭是個極有原則之人,但這份正直對他在家族與鄉里間的人際關係卻毫無幫助。
後來,親人眼中性情固執剛愎的洪若潭更以替家族還債的名義,將原屬於兄弟的家傳田產作為抵押收歸己有。此舉終於使得潛伏已久的衝突浮上檯面,徹底爆發,洪若潭與母親、兄弟雙方鬧得人盡皆知。即使被母親責怪,洪若潭也不退讓,甚至還逕行在原屬於兄弟共有的土地上,修築了這棟紅瓦白牆的美麗別墅。
洪若潭的母親因此不願與他同住於此,結果兒孫坐擁花園豪宅,老母避居他處,在外以資源回收賺取零用維生。此情此景惹得外人議論紛紛,無論前因後果是什麼,母子不合的事實,使作為兒子的洪若潭很難不受到流言蜚語的壓力。
也曾有與洪若潭相識的友人勸他:「祖產的問題要好好處理,街坊都有些負面的傳言了。」但洪若潭聽不下這類勸告,非常憤怒激動,認為自己太過冤枉。他分明也為家族付出了許多,是他替亡父償還債款,這份孝心竟沒有得到好評,卻在家族內外都招人非議。
人們總是愛議論的,而一旦被視為惡人,即使不存在的過失,也能無中生有。流言傳出,十數年前令洪若潭得到千萬保險金的妻子車禍意外,是他一手鑄成;他也早有開除兄弟的想法,侵吞回扣只是欲加之罪;至於侵吞祖產與不友不肖的事蹟,更是板上砸釘的事實。
這些恩怨林林總總累積起來,使洪家在地方飽受流言之苦,每天活在背後受人議論的壓力之下,也使得原先便有種種不滿的洪若潭,起了尋短的念頭。本就追求事事圓滿、不能容下一粒砂的他,更不能忍受這些無妄的冤屈。而他決定,他不僅要告別這不公不義的世界,他還要將他所愛的一切,包含妻兒全部帶走。
那麼,他的妻子與孩子們呢?是否也是心甘情願與他攜手共赴黃泉的? 就洪若潭的角度或許如此,但從孩子們的日記中,卻可以得到相反的線索。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二):次子日記內容,導出夫妻聯手殺害三個孩子的可能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三):後院小花園的焚化爐內,藏有兩具燒焦的骨骸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四):洪家三名子女生死之謎,引發各式各樣的猜測
本文經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宛如諜戰無間道的吳家元命案(一):上海灘「民國賭神」命喪中山北路小巷
-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一):蔡辰洲大開財務槓桿,將家族發跡的十信利用到極致
- 引爆反美示威的劉自然事件(一):兩聲槍響,一具屍體,引爆台美幽怨衝突
- 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上):在刑求施暴的「科學辦案」下,三位無辜士兵遭起訴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一):從守備嚴密的憲兵隊中離奇「消失」的關係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六):這些社會菁英為何對瘋狂教主言聽計從? 8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五):13死6千傷,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震驚全球 8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四):推動「日本香巴拉計畫」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8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三):造成600多人傷亡的松本市沙林毒氣攻擊 8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二):為了對抗教團,慘遭滅門的坂本堤律師 8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一):麻原彰晃是誰?信徒為何深信扭曲的教義? 8月前
-
讓台灣觀光蒙塵30年的井口真理子命案(四):兇嫌成為台灣史上關最久的無期徒刑殺人犯 9月前
-
讓台灣觀光蒙塵30年的井口真理子命案(三):警方搏感情突破心防,取得只有兇手知道的線索 9月前
-
讓台灣觀光蒙塵30年的井口真理子命案(二):白天是熱心在地嚮導,晚上卻成為冷酷殺手 9月前
-
讓台灣觀光蒙塵30年的井口真理子命案(一):獨自來台旅遊卻就此渺無音訊的日本女孩 9月前
-
央行副理張昌年命案(下):案件看似隨兇手死刑落幕,真相卻在54年後出現戲劇性翻轉 9月前
-
央行副理張昌年命案(上):走私客、稅務署職員與前央行行員,為了兩萬美金走上謀殺之路 9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六):長達八年的審判後,案情是否會出現大逆轉? 10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五):一場烏龍自首後,連檢察官也出面為嫌犯申冤 10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四): 案件宣判後,新證人又推翻「黃衣女郎」的存在 10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三):謎樣的「那個男人」是否存在,也讓控方爭論不休 10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二):嫌犯突然寫下認罪自白,是迫於刑求還是露出破綻? 10月前
-
證詞矛盾的火窟雙屍疑案(一):女傭與幼兒慘死火場,神秘的黃衣女郎是誰? 10月前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四):洪家三名子女生死之謎,引發各式各樣的猜測 10月前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三):後院小花園的焚化爐內,藏有兩具燒焦的骨骸 10月前
-
洪若潭一家五口滅門疑雲(二):次子日記內容,導出夫妻聯手殺害三個孩子的可能 10月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