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從四件商品一窺「習時代」十年經濟發展正反面

中共二十大:從四件商品一窺「習時代」十年經濟發展正反面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已故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說,「一個大國的崛起,意味著新的利益調整週期的開始。」過去十年,中國顯然已經進入這樣一個週期,但展望未來十年,沒人能預言,這種調整的速度和烈度,將如何衝擊這個國家。

2012年,習近平成為中共總書記,中國經濟也逐步進入「習時代」——在他之前,1990年代總理朱鎔基「趟地雷陣」,改革國企並塑造市場經濟,打造了中國發展的新軌道;進入胡錦濤、溫家寶主政時期,中國經濟沿此軌道前行,體量膨脹四倍。

回顧最近的十年,從數字上看似乎是成功的,GDP增長超過一倍;但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甚至一場全球疫情,給中國帶來世紀挑戰。

今年10月,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以此為契機,《BBC中文》採訪專家,希望借由四種商品,深入經濟發展的細枝末節,理解過去十年,從而一窺未來之路。

1. 手機:製造業的正反面

中共二十大:四件商品折射習十年經濟發展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正面:「世界工廠」與網際網路大潮

「手機最能代表中國過去十年的經濟。」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它是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產物。比如一台iPhone,美國研發,韓國供屏幕,日本供攝影機,台灣供芯片,最後在中國組裝,再發往全球各地。

小小的手機蘊藏著中國的財富密碼。1994年,時任中國副總理朱鎔基革除匯率雙軌制(兩者相差超過30%),外匯黑市消亡,人民幣大幅貶值,再加上廉價勞動力,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優勢明顯。

7年後中國加入WTO,全面進入世界貿易體系。此後經年,「世界工廠」蓬勃發展,2016年高峰時,中國生產了全球74%的手機,是「中國製造」的代表。

中國年輕人在玩手機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附著在手機上的移動網際網路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十年,得益於3G、4G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興起。

「它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莊太量舉例,十年前很多中國人甚至沒有銀行帳戶,但現在超過十億人已快速實現金融普及。

打開一個中國人的手機,每個App背後幾乎都是千億級大企業——滴滴出行、微信、淘寶、京東、美團,等等。

這些企業躥升的速度更令人咋舌——拼多多成立三年即赴美上市,估值超過1500億元;趣頭條從成立到上市,甚至只用27個月。

對中國來說,這些財富故事,雖然瘋狂,但並不陌生。1978年開始,中國掙脫計劃經濟的枷鎖——從「小崗村」到「深圳特區」,對舊秩序的衝擊和突破,為中國不斷贏得時代紅利。

中國數字經濟在GDP中佔比

Photo Credit: BBC News

面:勞工權利與環境代價

有潮起,就有潮落。

智慧型手機從方興未艾到逐漸萎縮,也發生在過去十年間,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15年達到5.22億台的峰值後逐漸回落,2022年預計已經萎縮到十年前的水平。

如果仔細計算,中國造手機賺不了什麼錢。以iPhone7為例,根據IHS Markit公司統計,每賣出一台iPhone,蘋果的毛利達283美元,美國和日本供應商拿到68美元,台灣拿到48美元,中國作為組裝廠只能拿到8.46美元。即便這點利潤,在中美貿易戰後,其中不少還轉移到越南和印度。

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

Photo Credit: BBC News

手機已算中國製造中的「高精尖」產品,更多傳統製造業利潤更薄,模式更粗放,帶來的環境負擔更加沉重。

2014年9月30日正午,24歲的富士康工人許立志,從17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離開提醒世人,那些在流水線上組裝手機的年輕人,境遇並不好。

許立志還是位詩人,他如此描寫自己的青春——「眼睜睜看著它在你懷裏/被日夜打磨,衝壓,拋光……」他的詩句提醒決策者,雖然經濟起飛,但低水平重覆勞動,不僅無法構建偉大的經濟體,還會消耗年輕的靈魂。

許立志死後第二天零點,他此前設置好的新浪微博定時發出,只有四個字——「新的一天」。這條微博直到今天還有人不時造訪,留下只言片語。

男子在北京CCTV大樓前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個負面後果是中國一度出現了嚴重的霧霾。

網際網路上的創富故事,在過去兩年似乎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幾乎沒有預兆,2020到2021年,針對網際網路巨頭的反壟斷調查,頗為戲劇性地拉開大幕——馬雲在公開演講中對金融監管者「開炮」,隨即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滴滴「先斬後奏」赴美上市,一周內就被審查、下架,不到半年即遭退市;此外,阿里收到182億巨額罰單,騰訊被停發遊戲版號。

中國新經濟似乎從「破壞藩籬」進入了「重建秩序」的時代,監管替代改革,成為主題詞。

不過莊太量提醒,無論網際網路、教育培訓和房地產,政策要留有餘地,管一定要管,但不能一管就死,政策沒有回頭性的傷害太大。這是過去十年的一個教訓。

2. 電動車:轉型升級的正反面

正面:「髒活累活」少幹

2015年5月,中國政府宣佈一項雄心勃勃的產業升級計劃「中國製造2025」,目的是「髒活累活」少幹,「難而賺錢」的活多幹。該計劃選取十個領域,無一不是科技前沿、潛力巨大的領域,電動車就是其中之一。

有分析師測算,汽車通過帶動效應,對中國GDP增長貢獻率達到了10.41%;而在汽車行業巨變過程中,中國希望從德美日的跟隨者,實現彎道超車,變為領跑者。

另一方面是戰略考量,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說,中國70%石油依靠進口,其中7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70%石油用在了汽車行業。「這三個『70%』會死死卡住我們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斷,而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中國扶持的方法也很直接——補貼。根據中國媒體測算,在12年間政府向電動車行業補貼了1500億元。最終成效頗為顯著——2012年電動車僅銷售1萬2791輛,2021年銷量突破352萬,增長270多倍。中國也在2015年成為全球電動車第一大市場,並保持至今。

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蔚來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