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從四件商品一窺「習時代」十年經濟發展正反面

中共二十大:從四件商品一窺「習時代」十年經濟發展正反面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已故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說,「一個大國的崛起,意味著新的利益調整週期的開始。」過去十年,中國顯然已經進入這樣一個週期,但展望未來十年,沒人能預言,這種調整的速度和烈度,將如何衝擊這個國家。

面:中美貿易戰的衝擊

「中國製造2025」中所列行業或多或少都得到政府的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在崇尚自由經濟的國家看來,這種模式不可接受。實施三年後,該計劃激怒一個實力強勁的反對者——美國。

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通過「301法案」,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中國隨即「被迫反擊」,隨著雙方不斷加碼,關稅最終幾乎涵蓋所有商品。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打了一場世紀貿易戰。

美國並不避諱原因,在2018年8月加徵第二波關稅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了279個關稅項目,直言因其受益於「中國製造2025」。之後在談判桌上,美國也提出條件,要求中方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的補貼和支持。

這些關稅,橫亙在兩個龐大且互相嵌入的經濟體間,歷經總統換屆和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至今仍未消散。

Yangshan Deepwater Port in Shanghai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貿易戰影響下,中國2019年前11月對美貿易萎縮11%。

莊太量認為,過去十年,中國外部在經歷一個「大週期」,即中國崛起引發美國打壓,中國經濟總量觸及美國的三分之二時,爆發貿易衝突,可以說是歷史必然,這個過程中國比較被動。

「當然,必然中也交織著偶然,如果不是特朗普,外部挑戰可能來得不會這麼快。」

關稅之外,貿易戰還以各種禁令的方式持續升級和蔓延,演化為科技戰,甚至某種程度的中美脫鉤。比如,當美國下達對華為的芯片禁令後,其手機業務瞬間縮水。

「未來10年,中國很不幸將會陷入地緣政治博弈的嚴酷環境當中,而且將影響到所有方面。」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認為,地緣政治以及伴隨的民族主義情緒,未來可能會有支配性影響力。

3. 房子:金融風險的正反面

正面:拉動內需,建造城市

「用一件商品代表過去十年,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房地產,」陳功認為,房子凝聚了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中國經濟的成功與失敗都與房地產有關。

房地產上游有建材、化工、鋼鐵、工程機械,下游家電、家具、裝修等,涉及行業多,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關鍵。1998年朱鎔基就任總理四個月後,中國正式結束福利分房,開啟住宅商品化時代。

中國房地產開發沿襲香港賣「樓花」的模式(預售制)——向銀行借貸數以億計的資金買地,之後幾個月內就開盤售樓,收回資金後,再買更多的地,借更多的債,開更多的盤。

城市大規模建設、經濟增長,地方政府也在這一過程中大舉賣地,充實財政;居民買房炒房,實現資產增值,似乎實現了一個難得的多贏局面。

2016年,這種模式幾乎到了巔峰。彼時中國開啟一輪棚改貨幣化,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再次量價齊升,房企們通過激進的高槓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也將恆大老闆許家印推上中國首富的位置。

中國曆年平均房價

Photo Credit: BBC News

面:明斯基時刻

但房地產市場的另一個特性也逐漸顯現,隨著樓市走高,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在大舉借貸,風險不斷累積,像一個內部翻滾的壓力鍋。

當資產帶來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一些房企甚至個人只能進行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式融資,壓力達到峰值,隨時可能爆炸。

而一旦「暴雷」,背負巨額債務的購房者,無力消費,經濟陷入停滯,30年來發生在日本的恰恰是這一幕。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講座教授、亞洲開發銀行(ADB)首席經濟學家朴之水(Albert Park)認為,中國經常通過積極擴大國有銀行的貸款來刺激經濟,實現高目標增長率。這些資金大部分進入了房地產行業,加速了槓桿過高的開發商的建設活動,導致房價快速上漲。朴之水稱其為「不惜代價地增長模式」。

泡沫破裂的剎那被稱為「明斯基時刻」,2017年,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官員口中,似乎預示著地產盛筵的終結。

建築工地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中國樓市也在此後迎來了決定性轉變——從拉動內需的火車頭,變為防範風險的監管對象。

打壓樓市的政策隨之加碼,2020年中國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對金融機構提出房地產貸款限制,至此天平終於傾斜。

沉痾下猛藥,副作用也很強。幾個月內,高槓桿運作的100多家房地產企業,相繼出現債券違約,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爛尾樓」成批出現。到了2022年,數百個樓盤的購房者在網上聯署聲明,宣佈「爛尾樓」若不復工,將不再繳納貸款。這波「停貸潮」也成為地產時代走向衰落的悲劇註腳。

朴之水認為,這一過程體現出中國正在努力轉變不惜代價的增長模式,即使在經濟放緩時,也有意識地避免過度信貸,甚至會允許過度槓桿化的開發商破產。

4. 口罩:疫情下經濟的正反面

正面:疫情後快速復甦典範

2019年末,中文網際網路流行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當時,這句話被很多人批評為聳人聽聞,但回頭來看,似乎一語成讖。因為一場疫情,中國經濟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疫情三年,中國經濟的跌宕起伏,直追改革初期的動蕩年代。

口罩作為疫情下亟需的商品,最能體現這種動蕩。

2020年一季度,中國首嘗疫情苦果,經濟出現40年來罕見的萎縮。疫情之下,急需的口罩產能卻萎縮到平日的60%,僅1000多萬隻。甚至在1月底,還需要緊急進口5600多萬隻。

中國GDP同比增長率

Photo Credit: BBC News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當年二季度,疫情被快速控制,經濟已經由負轉正。此時,疫情中心轉移到其他國家。口罩也在此行列,根據海關數據,2020年3月份至年底中國出口2242億只口罩,相當於為中國以外全球每個人提供近40個口罩。


“中共二十大”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