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習李新政」證明全世界看走眼,今天期待「習下李上」又怎麼確定是對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全球關注習近平可能進入最高權力的第三個任期。時評作家長平提出習近平與薄熙來換位的假設,提醒人們反思當初對「習李新政」的「眾望所歸」。
文:長平(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我們並沒有選擇,但是我們曾經以為有過選擇,而且很幸運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如果真的有所謂人心所向的話,那麼2012年3月溫家寶在總理任上的最後一次記者會上的發言,簡直就是最好的注釋。
溫家寶表情沉重地說:「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他並非是在對即將成為新「核心」的習近平提出警示。恰恰相反,他和「人心所向」一致,以否定曾經被認為是習近平競爭對手之一的薄熙來的方式來表達了對他的支持。當時,薄熙來的幹將王立軍夜闖成都美領館之後,已經成為中共囚犯。溫家寶顯然認為還應該「揪出幕後黑手」,他提高嗓門說:「現任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必須反思,並認真從王立軍事件中吸取教訓。」
這句話給全世界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人們最關心的事情,還不僅僅是薄熙來應該對王立軍案和他的妻子谷開來所涉「海伍德謀殺案」負什麼責任,更重要的是,從2007年到2012年那五年期間,中國的有志之士和全世界的中國觀察者都在為他領導和推廣的「重慶模式」擔憂。以「唱紅打黑」為主要內容的「重慶模式」,讓人們感覺到「文革」陰影的浮現。
溫家寶公開宣告了「重慶模式」走到盡頭。同時,僵化保守的胡錦濤時代也畫上了句號。中國人民迎了一個開拓進取的新時代。2003年1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 )寫了一篇評論〈中國正待飛躍〉(紐約時報中文版標題為「習近平是改革派」),文章開說:
「關於中國,我有如下預測:新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重啟經濟改革,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進行一定的鬆綁。在他任期之內,毛澤東的遺體將被運出天安門廣場,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將獲得釋放。」
今天,這篇文章已經成為時評界一個著名的笑話。但是,紀思道先生完全可以辯護說,他並非憑空杜撰,而是寫下了「時代的聲音」。當時,幾乎全世界都對「習李新政」翹首以待,眾望所歸。在中國民間,一句「 打鐵還需自身硬」讓人民感受到了領導人「接地氣」,習近平夫婦攜手出訪又讓人民感受到了第一夫人的「洋氣」,端的是「氣象萬千」。
重慶模式與中國模式
我還記得2011年夏天的一個中午,我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熱氣熏人的街頭,提高嗓門打了一個長途電話。當時我任香港時政雜誌《陽光時務》主編,但是香港政府拒絕給我工作簽證,我不得不在周邊國家「流浪」上班。
雜誌老闆的期待之一,是以「維穩」為要旨的胡錦濤時代寒冬將盡,以「改革」為旗幟的習近平時代春風撲面,我還有機會回香港正常上班。
在那個電話中,我勸說老闆謹慎期待,表示我對全世界看好的「習李新政」高度懷疑。隨後,我以主編身份為雜誌寫了若干篇卷首評論,闡釋了我的觀點。
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我對溫家寶發言中最受歡迎的一句話做了分析——這句話來自鄧小平的斷言:「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寫道:
從一個想要永遠把持統治權力,視任何挑戰權威的民間努力為敵對勢力的政治集團的利益來說,政治改革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甚至就是死路一條──至少對於既有的依靠腐敗專制的獲利者來說,必須是死路一條。
把「長治久安」作為改革的前提,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政治改革。即便按照鄧小平及其他中共領導的論述,政治改革也意味著更多的民主。民主就意味著挑戰,意味著公平的競爭,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
到了2012年10月,薄熙來已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並移送司法機關。「重慶模式」真的煙消雲散了嗎?習近平真的是薄熙來的反面嗎?我寫了一篇文章〈每個官員都姓薄〉。為了讓大家明白什麼是重慶模式,什麼是中國模式,以及薄熙來和習近平的差異,請原諒我在這裡對那篇短文大段拷貝——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領導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卻不經由公民選舉產生,而是來自一次又一次的秘密會議。對於這些會議,普通民眾只能透過謠言捕風捉影。反正有一天,最高領導人就從天而降了。
他上台之後,開始安插親信,清除異己。他並沒有真正的對手,但是即便對於那些敢於挑戰權威的人,他也毫不留情,必欲除之而後快。
在經濟上,他以正義之名,巧取豪奪,主要手段是剝奪民間資本,壯大自己能夠控制的國有企業。隨後是親友團一哄而上,肆意瓜分,形成權貴資本。
在鞏固權力的過程中,他會親民惠民,廣施恩澤,發動民粹,贏得不少底層民眾的支援。
同時他控制媒體,操縱學術,組織學者文人,為自己歌功頌德。不僅誇大和虛構政績,還要建構理論體系,有大政方針,有戰略思想,也有發展模式。
身為最高領導,他終於被神化,成為國家英雄丶民族救星。寶座坐穩之後,則濫用職權,為所欲為,置法律程序於不顧,視民眾權利如糞土。
請問,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
——沒錯,它就是重慶。
——是的,它也是中國。
我說,在重慶模式和中國模式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就一個整體的中國模式來說,每一個地方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重慶,每一個官員都可能步薄熙來的後塵。」
今天回頭看,我像是一個「預言帝」。但其實看到這點並不困難,「因為這種模式的核心,就是權力不受民眾監督,變成一個個無法控制的怪獸,而這些怪獸又在經濟上嘗到了資本貪婪的盛宴,誰也無法阻止它們最終走向罪惡的深淵。」
「薄熙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假如我們真的有選擇,又假如我們當初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支持的領導人是薄熙來而不是習近平,十年後的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從上面引述的我對「重慶模式」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至少在「掃黑除惡」、清除異己、控制媒體、打壓私企和個人崇拜方面,他已經走在習近平的前面,隨後也不會做得比習近平更「差」。
“中共二十大”的相關議題
- 2022-10-16 中共二十大:兩張圖看懂「習近平的三個重要職位」與「中國最高領導層架構」
- 2022-10-16 中共二十大:誰有可能躋身新一屆政治局常委?
- 2022-10-16 當年「習李新政」證明全世界看走眼,今天期待「習下李上」又怎麼確定是對的?
- 2022-10-15 中共二十大:下任總理可能是誰?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 2022-10-15 中共二十大:分析半數政委將輪替,「天子近臣」何立峰有望出線、「北大神童」李書磊也入列
最新發展:
-
當大家藉著李克強的猝逝去懷念團派,其實就是在反諷當政的習家軍 1月前
-
記大學好友李克強:我們六個當年一起玩的同學,多年後有中共領導人、有中共囚犯 1月前
-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壽68歲,港媒稱任內推動中國經濟有功 1月前
-
為了挽救中國經濟,李克強很可能以「支持三連任」換取習近平放權給新總理 1年前
-
中共二十大:「習典範」逐漸取代「鄧典範」,倒習謠言不敵現實終將止步 1年前
-
中共二十大:習近平試圖重塑世界秩序,美國將如何改變對華政策? 1年前
-
旅法中國人行動劇諷刺習近平稱帝,反對共產黨在中國「非法寄生」 1年前
-
各國學者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東升西降」太浮誇,中國國際觀轉趨保守 1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