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要不要相信算命?該不該看星座分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是現在來回顧我過去與異性的相處狀況,這個說法似乎真的蠻準的。因為我跟上述這幾個星座的對象,相處起來確實常覺得卡卡的。所以顯然星座很有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並不能確定算命這件事到底是真有道理,或者它其實是一個「自證式的預言」?
內容口述:張國洋
整理:鐘敏瑜
在這次的文章中,要來回覆一篇讀者的提問。
先讓大家看一下這位讀者Eunice他的信件內容:
Joe、Bryan你們好,我想詢問兩位對於「算命」的看法。
我的家人很擔心我的感情,希望透過算命師的說法,打消我想跟我的伴侶在一起的念頭。因為算命的結果並不好。我自己有再去找其他老師幫忙,但算出來的結果仍然是不好的。
我對此是這樣想的:合八字這類算命方式就像大數據,算是一個大方向,但應該也會有例外的時候吧?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在想,算命之所以能流傳到現在,是否也表示它有一定的道理在呢?我的個性原本就沒什麼安全感,聽到這樣不好的結果,又更加擔心自己的感情。
不知道你們對於算命有什麼看法呢?
從小大概是我家的生活方式,所以跟信仰、宗教這些東西接觸就不深。平常沒有什麼宗教儀式不說,連逢年過節很多人會形式上到廟裡拜拜,我們家也從來都沒這樣過。真說我與「算命」這議題最早的接觸,最早追溯可能是要到我國小五、六年級了。
當時我偶然在家裡的角落翻到一本星座書。因為從小就喜歡閱讀,所以我就拿來翻閱這本從來沒看過的星座書。先看了關於我的星座雙魚座的介紹,接著又把針對十二星座的剖析都看完。到現在,我其實已不太記得書中內容了,唯一記得的就是裡頭寫到:雙魚座要找伴侶時,最適合的對象就是雙魚座、巨蟹座跟天蠍座,最不適合的則是金牛座、獅子座跟射手座。
若是現在來回顧我過去與異性的相處狀況,這個說法似乎真的蠻準的。因為我跟上述這幾個星座的對象,相處起來確實常覺得卡卡的。
所以顯然星座很有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並不能確定算命這件事到底是真有道理,或者它其實是一個「自證式的預言」?
所謂自證式預言的意思是說,我不確定星座或算命是真的準,又或者我可能很容易被暗示。於是書裡的說法我會不自覺地記在心裡,然後不知不覺做出符合算命結果的推論或決策。
比方說,因為看了書,所以跟其他星座的對象不合時,我可能會想設法改善;但如果碰到星座書上說的金牛座、獅子座和射手座對象,只要相處一卡關,我可能就會一股腦地把問題歸責於星座,心想「啊!當時星座書就說過我們不適合,果然是這樣!」,於是不再花時間去處理,問題當然也就一直存在。
我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很容易被暗示的人、或許大部分人都是,聽到什麼說法,後續在做決策或面臨選擇時,難免腦海中就會跳出這樣的暗示,因而做出符合暗示的選擇。所以我也常常在想:如果國小時我沒看到那本星座書,現在的我會不會其實能跟十二星座的人都相處融洽呢?
這是我與算命的第一次接觸。後來,我在國中時還碰過塔羅牌,剛出社會時也曾接觸過八字,但因為都沒有研究出什麼所以然來,所以一段時間後也就都擱置了。
雖然我對於命理到底有多可靠這件事情始終答不上來,不過,對於該不該去算命或參考星座書這件事,我這些年倒是慢慢累積出比較具邏輯性的觀點。而也因為我有這樣的結論,我後來倒是再也不算命了。
這概念是這樣。我們其實可以把算命結果,簡單畫成四個格子的矩陣。兩個軸向分別為「準確性」和「變動性」。

「準確性」指的是算命師可能算得很準、或算得很不準;而「變動性」指的則是算命師算出的未來,是可能能改變的、或這結果是完全無法改變的。所謂無法改變,是指不管你做什麼努力,它就是會發生,類似很多電影中「注定」的概念──就是那些主角忙碌了一整場,最後該發生的還是都發生了。
這四個格子涵括的各種狀況中,最麻煩的狀況就是算命師算得很準、而且這件事又不能改變。比方說一個超厲害的算命師說你十年後某天會發生一場無可避免的壞事,而且精準無比。這就比較麻煩。
為何比較麻煩?因為你知道了,卻又怎麼都不能改變那個結果,那這中間的十年豈不是每天都過得很低潮嗎?比方說若一個算命師跟你說:十年之後你跟愛的人一定會分開。那現在開始每一天的開心,不都會提醒你之後要分開?所以你不覺得,這好像還不如一開始就不知道算了?
至於矩陣中的另外三個格子,無論是算命師算得不準、或是算出的結果有機會改變,那都等於算出的結果未必會發生。既然未必會發生,那你知道或不知道那個算命結果,不也就沒差了嗎?
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都難免會受到暗示。所以當你得知別人的預言、那怕這個算命師或星座書說得完全不準,你還是會無法忘掉這個預言,將來做各種決策時也可能受到影響。
像前面提到,若有人跟你說:「你十年之後會跟現在這個伴侶分開。」就算他算得完全不準、甚至根本是裝神弄鬼胡說八道,但你心裡因已經有了這個假設,在接下來每次的相處中就可能讓整件事情變成自證式寓言。而且,你在過程中也可能一直處於擔心受怕的狀態。如果這事情真的會發生,那擔心受怕也只能接受;但若事情有很高的機率不會發生,你一直讓自己處於這種狀態,那不就太虧了嗎?
這也就是為何後來我索性不算命了。
雖然我可能因此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十年、二十年會怎麼樣,可是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知道會有好事,難道我現在開始就不努力了嗎?算命師說你十年會考上台大。不努力也能考上嗎?不努力搞不好這好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所以你可能還是得努力,那不就完全沒差嗎?因為反正都得好好努力,毫不保留的努力。
相反地,如果知道自己將來會碰上厄運,那難道我就不努力了、就空等厄運到來嗎?萬一他算不準,厄運最後沒來,我這中間的時間或不安,不就也浪費掉了嗎?
換言之,我自己理性推導後,發現算了也好、不算也好,這對我們的人生其實並沒什麼實質幫助,於是我最後的結論就是:算命的結果雖然有這四種可能性,但不管真相是其中哪一種,我其實都不該放棄自己的努力。既然知道與不知道,對我幫助有限,那還不如從Day1就不要知道。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更珍惜現在的工作、善待身邊的伴侶,奮力地把每一天都過好。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