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嚴格動態清零自斷供應鏈,是否仍具有挑戰美國全球霸權的實力?

中國嚴格動態清零自斷供應鏈,是否仍具有挑戰美國全球霸權的實力?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再封控、再清零時間越長,衝擊中國經濟增長及財稅收入越大。因此,今年實現GDP增長5.5%的目標,已成為一項不可能任務,甚至能否達到2020年的2.3%增長,也不無疑問。

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目標設定為5.5%,然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驟降至0.4%,遠不及第一季的4.8%,使得本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僅有2.5%,要達到全年5.5%的目標已非常困難。

中國第二季經濟表現為自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以來最差,主因是經濟重心是上海封城。9月底「世界銀行」將中國經濟成長大幅下修至2.8%,此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經濟監管及實施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有關。尤其是採取「動態清零」的疫情防控措施,更是導致經濟增長持續下滑及失業率劇增,民怨四起蔓延。

中國黨國體制與威權體制相結合,所形成「新型舉國體制」運作機制,具有集權化、強制性防制措施,採取高度整合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包括採取封城、封閉式社區管理、全面核酸檢測等,在疫情防治效益與資源投入辦大事間,並不符合比例原則,其疫情防控效益固然有效,但對減緩經濟增長、不利充分就業及降低財政收入,已陷入邊際效用遞減疫情治理困境。

回顧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肆虐,中國經濟成長率受到打擊僅剩2.2%。無獨偶有,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又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行業監管、共同富裕、能耗雙控等措施,更直接打擊科技業及房地產發展等,致外商大批撤離,加速資金外流及供應鏈中斷。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其自身供應鏈中斷及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是否仍具有挑戰美國全球霸權地位之實力,引發諸多關注及高度爭論。

首先,經濟增長目標5.5%成為不可能任務

根據估算「動態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如對當地GDP的影響,為相當於非動態清零策略對經濟影響的二分之一。2022年中國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超過2020年武漢爆發疫情後,為中國第一波疫情的十倍。新冠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主要來自封城和交通限制等防疫措施。受到疫情波及的人口多達1.6億人,經濟損失高達18兆元,約2.28兆美元。

2020年在武漢爆發疫情波及人口1300萬人,經濟損失粗估為1.7兆元。從波及人口和經濟損失規模檢視,2022年疫情的嚴重程度是2020年的十倍。香港中文大學於3月30日發布研究顯示,據中國各地200萬輛貨車的定位數據,對比實施封城的城市佔全國GDP兩成,估算封城導致中國每月損失至少460億美元,相當於3.1%GDP的經濟產值。另也有統計估算,僅僅上海市封城一個月造成的有形損失,至少277億人民幣。

若再封控、再清零時間越長,衝擊中國經濟增長及財稅收入越大。因此,今年實現GDP增長5.5%的目標,已成為一項不可能任務,甚至能否達到2020年的2.3%增長,也不無疑問。

其次,中國經濟衰退主因源自推行「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致對外資吸引力下降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