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雄電影節】開幕片《流麻溝十五號》碰觸白色恐怖,姚文智:「了解歷史,會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擔綱今年高雄電影節開幕片,描述白色恐怖的政治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今日在出品人姚文智的率領下,出席開幕記者會。在會中,姚文智也談到今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的觀影心得,「民主自由的生活不容易,如果我們不能做為民主的創建者,至少不能做破壞者,要好好地鞏固民主,維護自由環境。」姚文智如此說道。
今(2022)年高雄電影節開幕片,由《流麻溝十五號》以及《尾號1314》兩部影視作品擔綱。改編自曹欽榮的《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的《流麻溝十五號》,由姚文智擔任出品人,張永昌肩負製片人,周美玲執導,並找來演歌雙棲余佩真、全才影人徐麗雯、《一把青》《茶金》連俞涵,以及甫展露頭角的莊岳演出。
今(14)日,姚文智、張永昌、周美玲率領演員群出席高雄電影節開幕記者會,交流這部關於白色恐怖的政治電影。

《流麻溝十五號》聚焦於1950年代,以女性政治受難者為主軸,並將背景放置於綠島集中營,輻射出「思想再教育」的歷史事件,電影藉由余佩真、徐麗雯、連俞涵三名不同面向的女性,分別從女學生、革命母親以及藝文舞者的角度出發,探究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片中這群女性,因著幾本書、幾首歌,或追求正義的熱情,便「被消失」帶至火燒島服刑,最終抹去名字、抹煞思想,成為時代的一曲悲歌。
對於《流麻溝十五號》碰觸白色恐怖議題,以「人權電影」為強烈訴求目的性的電影,姚文智強調這會是一部給年輕人的歷史課,「我們和許多人權教育中心合作,而後以高中為主開枝散葉,例如在北一女、高雄女中進行互動和演講,希望能以人權教育的方向出發,希望讓年輕人更了解過去的歷史,以及國家的人權是怎麼發展。」
姚文智進一步說:「大家如果更了解這段歷史,一定會更珍惜現在的自由生活,我認為至少,年輕朋友應該來看這部電影。」

《流麻溝十五號》也在今日於高雄電影節進行世界首映,成為對外正式公開放映的舞台。不過,其實在這之前,《流麻溝十五號》在10月6日已於台北西門町舉辦媒體試片,現場聚集了媒體、影評、影人以及關注這部片的各界領袖,其中包含今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
姚文智也談到陳時中觀影後的心情。
「看完之後,陳時中的心情一直無法平復,還在哽咽。而陳時中在之後的演講,也都有提到《流麻溝十五號》,陳時中認為,民主自由的生活得來不易,如果我們不能做為民主的創建者,至少不能做破壞者,要好好地鞏固民主,維護自由環境。」
姚文智也點名蘇治芬、陳其邁等政治人物,希望每個人盡點心力,多多包場《流麻溝十五號》,讓更多人看見這段歷史。
至於《流麻溝十五號》的分級最終落在保護級,有助於年齡層下降的觀看人口,製片人陳永昌不約而同表示,很大程度上,《流麻溝十五號》希望回歸教育向下扎根,觀影年齡的下修,能讓更多學生瞭解這段歷史。

從出品人、製片人的角度談完《流麻溝十五號》,再從演員的角度挖掘此片。
片中飾演年輕母親的徐麗雯,成為獄中極富抗辯思想的政治受難者,同時在片中以「報紙資訊」與「不合作運動」暗自對抗威權。徐麗雯表示,透過大銀幕,在《流麻溝十五號》片尾看到政治受難者的照片時,相當難以承受,僅能默默掉眼淚,成為該時代的遙相黯傷。
此外,對於另外兩位主演余佩真、連俞涵而言,碰觸極權背景的歷史時代劇,應該都不陌生。連俞涵在2015年出演首部電視劇,在導演曹瑞原改編作家白先勇同名短篇小說作品的《一把青》中,於1945年到1981年間的時代巨輪底下,飾演女主角朱青,而後憑藉此戲入圍第51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最終摘下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
連俞涵持續深耕小螢幕,在多個影集交出不俗表演,去(2021)年,也在林君陽執導的時代劇《茶金》中飾演女主角張薏心,此劇同樣以1950年代為背景,以茶廠農業為軸,描述女性如何在時代、男性、家族、政權、國際情勢等各方壓迫之下,展現柔與韌並濟的交際手腕與才華。
《茶金》入圍了今年電視金鐘獎16項大獎,成為史上入圍最多獎項的戲劇節目,技術獎項幾乎全數入圍,林君陽、温昇豪、郭子乾、李杏與薛仕凌也都將角逐個人獎項。不過,各界一致讚賞好表現的連俞涵卻無緣入圍本屆影后,成為本屆電視金鐘獎的遺珠。
綜觀來看,對於時代劇、電視/電影不同媒材的演出並不陌生的連俞涵,這回在《流麻溝十五號》中扮演操著一口山東話的現代舞者,「口音」也成為連俞涵在時代劇中必修的演員功課。
對於如何練習不同口音,連俞涵表示:「我的朋友的親戚,剛好是山東人,當時我就跟著這群人一起學山東話,其中也有一個老師在教我山東腔,不過大家的腔調其實都不太一樣,我要從中學習拿捏平衡,經過四堂的山東話課,我就去綠島拍戲,途中如果遇到台詞增加的狀況,也會打給老師請教。」
而面對歷史時代劇的意義,連俞涵則說:「我會記得生活中某些不重要的片碎時刻,比較慢才能夠學會理解自己,也是透過戲劇作品,才能理解過去與自己,這都需要時間消化。」

至於余佩真,則是曾以公視學生劇展短片《神算》入圍第48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同時拿下第16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
余佩真今年也以公視新創短片《蝴蝶》入圍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而出自西班牙籍導演文二北投的《蝴蝶》,恰巧也在描述極權。
以演員余佩真、韓寧為首的《蝴蝶》,將背景放在虛構的近未來,在虛構的未來世界中,《蝴蝶》讓觀眾認知到,未來的台灣輸了內戰,淪為極權勢力下佔領的一省,至此台灣進入戒嚴時代。至於余佩真最終在片尾唱出的「我想我死後應該會上天堂」的歌詞時,成為極權壓迫下的美麗與哀愁。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