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圖之亂:藝術已死,人類輸了,人工智慧將抹殺台灣藝文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繪圖在為來幾年成為繪圖圈的「遊戲規則」將會是勢不可擋的趨勢。真人繪師是否會被淘汰,人類創作藝術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嗎?目前主要有兩派說法......
文:楊承勳(雪梨大學政治經濟系學生)
上個月,來自美國的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向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競賽提交一件名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畫作,並成功獲得數位藝術組的冠軍。艾倫在賽後承認自己的畫作是人工智慧(AI)的產物,並隨即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說道:
「藝術已死,人工智慧贏了。人類輸了。」
如同西洋棋界的王者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敗給超級電腦「深藍」,圍棋界的天才李世乭敗給「阿爾法狗」。通過艾倫的社會實驗,我們驚訝地發現:隨著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突破,人工智慧已然征服了藝術與文學的領域。
An #AI-generated art work titled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received first place in the digital category at the Colorado State Fair & artists aren’t particularly happy about it! What’re your thoughts? 🤖🎨 pic.twitter.com/8vvsoKTyuO
— Rishabh Shanbhag (@rgshanbhag) September 1, 2022
近日,超過五萬人台灣Facebook社團「繪圖委託/買賣/交易」中出現了一則AI代繪的貼文。貼文中的日漫風格肖像品質精細,且販售價格遠低於社團內的其他手工繪師。發文者雖然隨即被管理員踢出社團,但此舉還是在台灣的繪畫圈造成不小的恐慌。

如今,市面上已有許多繪師開始使用AI作為輔助繪圖的工具(例如Vtuber鳥羽樂奈),繪圖委託人也開始使用AI來繪製構圖供繪師參考。即使暫時擱置「深度學習」所帶來的抄襲與道德疑慮,AI繪圖仍有許多「實務」上問題的需要釐清。下文將從科學的角度重新梳理AI繪圖與藝術經濟的社會脈絡,通過分析AI在哲學與經濟學上造成的制度變遷,我們一同來探討人工智慧可能對台灣藝文圈造成的衝擊。
「真實性」問題
目前,反對AI繪圖的主流論據為:AI畫作缺乏「真實性」,因而不具有藝術價值。
「真實性」,或譯作「本真」(Authenticity)是藝術哲學中相當核心的概念。簡單來說,真實性是價值觀與其表現的一致性。存在主義巨擘沙特(Jean Paul Sartre)就曾抨擊過美國的搖滾文化,他認為搖滾樂界存在過多裝腔作勢的模仿,這導致後期的搖滾樂風愈趨同質,缺乏特別的創意與個人感受的表現。
然而,這並不代表模仿是件壞事。模仿是對世界真實過程的紀載,模仿甚至可以說是創作之母。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論》就指出,由現實經驗做為出發點的創作是「模擬物」(Simulation),而對「模擬物」的形式進行模仿的作品即稱為「擬像」(Simulacra)。模仿物具有真實性,擬像則不然。因此,當世界充滿了擬像藝術,所有人也將渾然不知地與現實世界脫節,形成一個「超現實」(Hyperreality) 的世界。
比方說,當我們現代人聽到「花木蘭」三字時,腦內最先浮現的是迪士尼卡通中花木蘭與木鬚龍的虛假形象,還是「唧唧復唧唧」的木蘭辭句呢?從報紙、電影、電視、網路、到新興的社群影音媒體(抖音、小紅書)、資本家輕易地將將文化主導權從藝術家的手中奪走。雖然迪士尼為花木蘭卡通添加全新的元素與劇情來提升作品的真實性,但我們不能保證每個AI使用者都擁有相同的精力與資本來為他們的作品賦予故事。
無可避免的是,AI繪圖將導致藝術風格的同質性提升,並在重複且快速的模仿中逐漸脫離現實。
與人類不同,AI模仿的是一件作品的「形式」,並非其背後代表的「內容」。如同爛俗的日本穿越輕小說或美式殭屍電影,在不遠的未來,以超低廉價格霸佔市場的AI最終將面臨互相抄襲的局面。這將導致藝術內容無法創新,陷入美學枯竭、劣幣逐良幣的局面。
有人會說,審美本就是相對的。喜歡打殭屍、喜歡穿越到異世界錯了嗎?我們能篤定帕格尼尼的《鐘》一定比五月天的新專輯更加優秀嗎?社會學者如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審美本是種「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ed),沒有高低之分,審美觀的取決於不同階級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與積習。
雖說如此,史上第一位對「藝術」進行嚴謹研究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審美還是要二分為「反應美」與「反思美」。反應美就是追求感官上的直接刺激,因此可以各有所好。要吃米還是吃麵、要看武打片還是愛情片、要刷短影音還是網路爽文,不同的人生經歷當然會造就不同的審美。
然而,反思性的審美卻是精神上的、是理性的、是耐人尋味的。比如梵谷(Vincent Van Goh)的《一雙鞋》那種反映了早期工業社會、勞工階級飽經磨難的歷史美感,後現代藝術(Postmodernism) 對比資本與共產主義等宏大敘事的反叛美感,乃至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等希臘先賢追求的黃金比例、幾何對稱性、與簡潔的客觀美感。


言歸正傳,AI繪圖雖能將感官刺激上的美學推至極限,卻很有可能扼殺各種精神上的審美,或將其打回學術圈。撇開那些高大上的比喻,我們只要知道一個悲傷的事實:在未來,無論是多麼強大的人工智慧都畫不出令人會心一笑的梗圖。
「合成謬誤」的經濟悖論
支持AI繪圖的一方認為,真實性問題只是的藝文圈的傳統束縛。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AI繪圖可以為買家與畫家打造雙贏的局面,是革命性的進步。買家用少量金錢就可以獲取高水準作品,而真人繪師們可以用AI來當作繪圖時的輔助工具,省去構圖的時間成本。以買賣雙方的角度來看都是「理性高效」的行為,怎麼可能對整體社會造成傷害?
最新發展:
-
相較於AI繪圖的作品,其背後的科技再造靈魂之美反倒更貼近「藝術」 9月前
-
吳淡如「電腦繪圖」爭議:倚老賣老而非以理服人,更深層則是AI興起引發的生存焦慮 9月前
-
AI創作時代來臨,寫作、說話、畫圖、做影片樣樣行——職場「大風吹」,人類坐哪裡? 10月前
-
我們要讓AI參與創作到哪個層次?搜尋、解讀,還是決策? 10月前
-
手機和行動網路之後,科技產業的下一隻金雞母可能是⋯⋯「有感AI」? 10月前
-
作品分享平台ArtStation湧進藝術創作者抗議浪潮,不滿AI生成圖盜用心血獲利 11月前
-
「OpenAI自動生成文章」成近期熱門話題,人類的寫作能力要被AI取代嗎? 11月前
-
科學家訓練AI「睡眠」鞏固記憶,未來有望能像人一樣終生學習 1年前
-
丹麥合成黨選出「AI聊天機器人」為黨魁,關注弱勢政策盼11月大選進軍國會 1年前
Tags:
ASUS與NVIDIA聯手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頂尖軟硬體設備助藝術與STEM領域學生提前接軌AI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AI的影響力從業界延伸到學界, AI課程成為學生熱門選修,此類課程仰賴高效能工具。ASUS與NVIDIA看準學界需求,於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IAA)配置多台搭載GeForce RTX 40 系列筆電GPU的ASUS/ROG高效能,以頂尖的軟硬體設備,幫助師生輕鬆運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激盪創意,培養前瞻藝術人才。
近年因應生成式AI的熱潮,AI對產業的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產生顛覆性的革新。事實上,AI的影響力,也開始從業界延伸到學界,越來越多學生主動學習寫AI程式,或將AI工具應用到主修科系。透過高效能的軟硬體工具,教授在授課或學生實作過程, 得以無後顧之憂揮灑新世代創意。
本次產學合作由華碩提供經NVIDIA Studio認證並搭載GeForce RTX™ 4060筆電GPU的創作者筆電,包括ASUS Vivobook 16X、ROG Zephyrus G14、ROG Flow X16以及適合STEM學習的ASUS TUF Gaming A15,幫助同時跨藝術創作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在符合業界標準的環境中實作,激發無窮創作潛力。
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培養跨領域學生使用最新科技媒材進行創作
此次華碩與NVIDIA、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攜手,以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形式打造前瞻藝術學習環境,考量之一就是應藝所訓練學生時,強調對新科技的重視程度。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表示:「我們許多學生是跨科系報考,像是資工、教育、文學等,所上學風自由開放,也與時俱進。教學時使用最新工具媒材,讓藝術與科技產生深度融合,『跨領域』成為應藝所相當獨特的人才養成路徑。」

既然應藝所的師生在教學、創作過程高度依賴科技,ROG Zephyrus G14提供給師生使用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劉辰岫舉例,教學過程會使用到3D建模軟體Blender,以及同步執行多個機器學習任務,因為ROG Zephyrus G14搭載GeForce RTX 4060 筆電GPU提供強大的運算效能,在處理複雜的3D建模訓練指令時,操作起來相當順暢,高解析度螢幕可以看到細緻的渲染視覺,對於師生在建模過程,確實可以加速流程。
另外,應藝所在教學現場相當重視腦力激盪的討論,進而嘗試打破藝術邊界,讓創意勇於馳騁。課程中如果人手有一台高效能筆電,不但可大幅減少運算時間,ROG Zephyrus G14輕薄好攜帶,可在任何空間進行討論、創作或展示作品,十分便利。

劉辰岫觀察到,學生透過ROG Zephyrus G14執行視覺化程式設計軟體TouchDesigner,在創建藝術作品之際,受惠高效能的NVIDIA GPU,可以處理更複雜的視覺效果,實現最高畫格率,加速生成出要渲染作品的指令;加上這台筆電相當輕巧,內建HDMI、Type-C和USB多種接頭,學生上課時能輕鬆連接到投影機或拿在手上,將藝術作品分享給其他人觀賞,有助於在課堂上把創意想法變成實際作品。
全球獲獎無數的ROG Zephyrus G14 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筆電 GPU,高達 125W TGP,並具備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與 DLSS 3 技術,解鎖頂級創作應用程式中的 RTX 和 AI 加速、可實現最大穩定性的 NVIDIA Studio 驅動程式,最佳化運算能力及效能超乎想像,加速創意構思,輕鬆迎戰多工任務。採用ROG Nebula 霓真技術電競螢幕,16:10長寬比,QHD 165Hz/3ms 面板, 100% PCI-P3 廣色域,搭配 Dolby Vision 影像技術,色彩準確度通過Pantone認證,畫面明亮、快速、生動,更有德國萊因護眼認證,不閃屏、抗藍光,揮灑創意開闢嶄新「視」界!了解更多:ROG Zephyrus G14
開放資源給其他學科學生使用,成為校內跨領域的創意激盪Hub
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設備,也開放給陽明交大其他科系師生預約使用。因為看到越來越多STEM領域的學生,在寫程式作業的時候,受限私人筆電的GPU效能不夠優異,導致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對此,華碩與NVIDIA就針對理工相關學科的學生,鼓勵使用搭載NVIDIA GPU的華碩筆電,可加速驅動機械、結構和電氣仿真等數十種的STEM應用程式,展現高速效能;又或是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的學生,在處理大型數據集、訓練生成式 AI和機器學習模型時,可以更快獲得的分析結果。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NVIDIA已經從一間以GPU為核心業務,進化成運算平台的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光只是顯示卡,還有橫跨其中的軟體及運算平台,例如有NVIDIA AI(企業級尖端人工智慧平台)和 NVIDIA Omniverse(創意協作開放平台)。幫助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專業創作者,不再受限軟硬體資源,影響創作或演算的進度。
也因為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學習設備開放給各系所授課使用,有助於日後校內跨領域交流。劉辰岫教授回應:「應藝所是整合跨領域創意的樞紐,很多時候不同領域的師生都會在這裡做腦力激盪,加上應藝所的課程也有很多非本科系學生選修;以及我手上的計畫也會邀請建築所、資工所的老師一起參與,因此我們很期待未來這些資源的加入會帶動更多跨領域的創意激盪。」

ASUS與NVIDIA賦能空間價值,規劃講座/工作坊協助師生掌握新科技
除了提供軟硬體設備,ASUS與NVIDIA也期待能為此場域挹注更多創新能量。後續也將規劃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主題,讓校內師生能第一手掌握產業現況,使用嶄新的設備來進行研發與實作。
例如NVIDIA將籌辦生成式AI主題的研討會,邀請領域的業界講師,教導學生怎麼設定、使用生成式AI來提升創作效率,藉此讓學生們認識到GPU在創作時的重要性。另外,NVIDIA也會規劃Omniverse工作坊,邀請教授和學生親自實作,了解Omniverse的特點和功能,有助於把Omniverse融入創作流程,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另一方面,深耕校園多年的華碩,以培育更多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為出發點,未來也會在此舉辦AI主題講座,邀請業師講授如何實際操作創作者筆電及相關應用,有助師生更了解產品特色,得以更精實地利用筆電創作,期待能具體提升同學的創意產出效率,以及擴大教授的研究能量。
當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先進國家的下個角力主戰場,台灣若希望在AI賽道不落人後,從教育往下扎根將是關鍵。華碩與NVIDIA攜手陽明交大,透過提供設備、講座等多元資源,有助於培養下一代AI思維,厚植設計人才的數位實力,期待台灣有朝一日成為AI強國。
想擁有最佳效能的華碩筆電,現在就加入華碩教育商店會員,學生/教職員登錄享專屬優惠價,首次登錄再送500元購物金!立即登錄:華碩教育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