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成立100週年紀念:塑造英國廣播公司的十個人事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廣播公司(BBC)正在慶祝100歲生日。這家現今全世界最大的廣播機構,於1922年10月18日正式在英格蘭倫敦成立,迄今已走過了一段漫長、多元而激動人心的歷史。在BBC慶祝百年之際,回顧歷史上的一些特別瞬間和最具標誌性意義的事物,也對一些塑造了BBC的顯赫人物致敬。
英國廣播公司(BBC)正在慶祝100歲生日。
這家現今全世界最大的廣播機構,於1922年10月18日正式在英格蘭倫敦成立,迄今已走過了一段漫長、多元而激動人心的歷史。
在BBC慶祝百年之際,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特別瞬間和最具標誌性意義的事物,也對一些塑造了BBC的顯赫人物致敬。
1. 第一家BBC電台
在關閉多家業餘電台之後,BBC在1922年11月14日於英格蘭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每日廣播電台。
第一個節目於格林威治標凖時間18:00播出,是一個新聞簡報節目,內容由各大新聞通訊社提供。在這之後是一段天氣預報,由國家氣象服務機構英國國家氣象局(Met Office)籌劃。
兩個節目是由節目總監亞瑟・伯羅斯(Arthur Burrows)用英語播報。伯羅斯播報了新聞簡報兩次,一次快,一次慢,以讓聽眾能夠根據需求做筆記。

2. 國際頻道的開端
1932年12月19日,喬治五世國王(King George V)向英國及世界部分地方作了第一次王室聖誕致辭。
在這段以短波廣播、主要以英文聽眾為目標受眾的致辭中,他描述這個頻道是意在服務「那些被冰雪、沙漠或者海洋阻隔的男性和女性,只有空氣中的聲音能夠到達他們那裡」。
這一份致辭宣告了BBC帝國服務(BBC Empire Service)的啟動——它如今已定名為「BBC World Service」(BBC國際頻道)。
如今,BBC國際頻道在覆蓋地域、語言選擇以及受眾範圍上是世界最大的對外廣播機構。它透過網絡、社群媒體、電視和廣播電台,以超過40種語言廣播向世界各地播報。


3. 標誌性的BBC麥克風
在1930年代,商業市場上銷售的麥克風(microphone)是非常昂貴的,於是BBC與馬可尼公司(Marconi)合作,開發自己的型號。1934年,A型麥克風(Type A)令廣播業發生了變革。
之後多年裡,它經過研發完善,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BBC麥克風,就是你在很多英國時代劇和電影裡所見到的那樣。

4. BBC阿拉伯語提供首個外語廣播服務
BBC阿拉伯語組在1938年成為這家公司的第一個外語廣播電台服務組。從埃及電台招聘來的播音員阿邁德・卡馬爾・索羅爾・埃芬迪(Ahmad Kamal Sourour Effendi)成為了主播。
他的加盟一夜之間就令這個頻道紅火起來,因為埃芬迪是阿拉伯語世界最受愛戴的主持人之一。在之後數十年,BBC先後開設了很多的語言組服務,先是將電台,然後又是電視台,介紹到了全世界。
BBC網站(BBC Online)則是在很多年之後的1997年才產生的,隨後很多語言組也紛紛仿效。引入社群媒體也令BBC新聞部(BBC News)和BBC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ivce)語言組的品牌廣泛出現在很多不同的平台上。
今天,BBC國際頻道正在將焦點轉向數位化為先的內容。


5. BBC的第一個黑人女性製作人
尤娜・瑪森(Una Marson)在成為BBC史上第一個黑人女性製作人時,她創造了歷史。原籍牙買加的尤娜在1939年開始為BBC工作時,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記者。
她先是在亞歷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電視廣播製作中心擔任助理,後來她在1941年3月成為BBC全職員工,擔任「帝國節目部」(Empire Programmes)的節目助理。
她對於詩歌的興趣,幫助她開創《加勒比之聲》(Caribbean Voices),是在《連線西印度群島》(Calling the West Indies)系列節目中的一個每周欄目。

6. 見證二戰結束
1945年5月1日,BBC宣布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自殺的消息。在之後那天晚上的19時,各個節目忽然中斷,插播了德軍在義大利投降的消息。5月4日他們又在丹麥投降,戰事基本宣告結束。
但是有好些天裡,誰都不能十分肯定。在5月7日星期一,民眾聚集在白金漢宮外面,但是這個國家等了五年的消息依舊沒有到來。據稱英國當時是在等待俄羅斯人和美國人的確認,納粹已經完全戰敗。
至18時,BBC向不知所措的聽眾表示,首相溫斯頓・邱吉爾(Minister Churchill)當晚不會進行廣播——但是,在19:40,節目又被中斷,聲稱之後的一天將是第一個歐洲勝利日。
歐洲戰場的戰爭真的結束了。邱吉爾的演說在之後那天向大英帝國發表,但是很多人都已經興奮得無心收聽了。他們都出去慶祝了。
BBC開始了為期10天的特別節目,而BBC廣播大樓(Broadcasting House)亦自1937年以來首次被泛光燈點亮。

7. BBC電視台連通世界
1967年,電視節目《我們的世界》(Our World)創造了歷史。
在播出前,衛星電視還僅在某些特定國家雙向連通,而且主要是實驗性質,比如BBC早在1936年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定期「高畫質」電視服務的廣播機構。
但是《我們的世界》不一樣,它旨在透過直播電視,將每個大洲上的一個國家以娛樂的方式展示給世界——全球第一次透過衛星訊號連通起來。
作為英國參與這個節目中的部分,披頭四(The Beatles)演唱了現在已家喻戶曉的歌曲〈你需要的就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那場表演的45轉黑膠唱片隨後發行,旋即成為熱曲。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