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學者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東升西降」太浮誇,中國國際觀轉趨保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2年,「東升西降」是中國官場乃至國際政治學界津津樂道的主題,也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世界變化方向的判斷。然而,就算中國的自信在增加,但國際形勢這幾年已有相當大的變化。在表述未來5年的國際外交路線時,中共二十大報告顯示出更為謹慎的表述。
東升西降太浮誇,學者:中國國際觀趨保守
(中央社)中共二十大報告16日發布,學者分析,相較於5年前對世局的躊躇滿志,中國如今更為保守、求穩。報告並在不點名美國的情況下強化與美國的抗衡,中國明顯將更向發展中國家靠攏。
過去2年,「東升西降」是中國官場乃至國際政治學界津津樂道的主題,也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世界變化方向的判斷。然而,就算中國的自信在增加,但國際形勢這幾年已有相當大的變化。在表述未來5年的國際外交路線時,中共二十大報告顯示出更為謹慎的表述。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二十大報告中,在國際外交上呈現出幾個值得關注的變化。
首先,中共黨代會已連續多屆都會提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但這次並沒有這麼說。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時代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
其次,中共的外交3主軸以往依序會重視與已開發國家關係、與周邊國家關係、與發展中國家關係。但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並更為重視與發展中國家關係。
報告說,「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並強調要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發展組織的影響力,「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張登及指出,當前,已開發國家如北約、美國、澳洲等和中國關係都不好,在此時代之變下,中共外交更加向發展中國家靠攏。而周邊國家除了親美的日韓外,也都被納入了「發展中國家」的概念。
此外,有別於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都提到的「中國是負責任大國」這個重要概念,這次只有在提到過去5年成就時有相關表述:「我們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全面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習近平的口頭版報告甚至省略不提。
張登及說,比起當個「負責任大國」,二十大報告更強調中國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反對霸權主義、反對雙重標準等,顯然對現有全球秩序採取更加批判的態度。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同樣指出,十九大時還強調「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當時提到全方位外交布局,並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成功的。到了二十大,「習近平的世界觀相較於5年前,已經趨於保守」。
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剛上台,他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月才通話、4月兩人在海湖俱樂部(Mar-a-Lago)見面。盧業中說,當時的習近平認為中國是躊躇滿志,跟美國關係相對穩定。
爾後美中歷經貿易戰、科技戰等,關係持續走低。盧業中指出,從這次二十大報告,看得出中美關係是習近平思考的重點,但他覺得前景並不明朗,包括疫情、俄烏戰爭、美中關係等都是如此,報告反映出來相對保守或求穩的態度。
不過,即使對時局保守,並不意味著中國強硬的「戰狼外交」會消失。他分析,戰狼外交訴求對象可能是國內的民眾,短期仍可能持續。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說,二十大報告是一份「通篇不提美國,但很多地方都涉及或針對美國」的報告。從對國際形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定性、強調涉外領域立法,到國家安全、國防強軍、兩岸關係等方面的表述,無一不涉及美國。
譬如,在兩岸關係中提到,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在國防方面提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在國際外交方面提到,「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這些都是針對美國。
不過,王信賢也指出,中共二十大報告主要還是訴諸內部的團結、穩定、強調只有共產黨有能力領導中國。這份報告最主要還是關於自身的努力及掌握自身發展的進程,對外關係主要是防禦性的,再爭取一些國際話語權。「整體看來,就是求穩定、做好自身發展,再看下一步」。
習近平二十大報告,各國學者反應一次看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16日在北京召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政治報告,前後約2小時。以下是路透社整理學者對於習近平報告的一些初步反應。
- 韓國首爾延世大學國際學研究所中國研究教授魯樂漢(John Delury)
「習近平雖顯得理直氣壯,但這次講話給人的印象仍不若5年前那樣滔滔不絕(而且幸好短得多)。不像(5年前)自信步入他肯定擁有的第2任期,習近平在這次大會將走進未知領域,一種沒有時限、至高無上的統治。」
「基於當局堅守日益不受歡迎的COVID清零政策所引發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對許多中國公民來說,習近平的講話可能聽起來是在辯護,堅稱黨謹記他們的最佳利益。這段講話的核心概念看起來是『安全』,習近平以多種方式運用這個詞彙,證明他的對外政策、經濟、公共衛生作法正當。」
「毛澤東向人民承諾變革,鄧小平承諾富裕,習近平則承諾讓他們安全。」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
「習近平最關注的顯然是安全。據他所述,中國面臨許多危險,國家好比處在戰爭狀態,而他是救世主。藉由這種論述,他能讓人們團結圍繞著他。」
「過去中國領導人把他們的合法性建立在提供經濟成長的能力之上,現在經濟放緩,習近平試圖把合法性的基礎從經濟成長轉為安全,而他可以是拯救和保護中國的那個人。」
-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