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中共二十大如何選出最高領導人?領導換屆與未來五年政策有哪些關鍵看點?

【國際大風吹】中共二十大如何選出最高領導人?領導換屆與未來五年政策有哪些關鍵看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會三連任總書記嗎?誰會接替李克強擔任總理?誰會成為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中國未來5年如何處理經濟趨緩?如何與美國對抗、與歐洲調整關係?對台政策會有什麼改變?為期一週的中共二十大與一中全會,將解答以上所有問題。

從去年以來,「中共二十大」這五個字,就不斷在新聞媒體上反覆出現。這場在10月16號登場的大會,有學者認為,因為中國和當今世界都處於歷史交叉路口,所以這會是幾十年來影響最深遠的一屆會議。但是對於不熟悉中國的人來說,可能不太懂這場黨內會議為什麼那麼重要。

中共二十大到底是什麼?這場會議會決定哪些事情?為什麼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呢?

二十大是什麼?

中共二十大,全名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這個黨代會理論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每五年召開一次。由全中國共產黨員所推派出來的代表,要在北京齊聚一堂,聽取總書記的工作報告,修改中共黨章,以及選出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黨代會一結束,剛出爐的中央委員會隔天就要馬上開會,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或者說二十屆一中全會,將會選出政治局委員人選,以及權力最高的常務委員,包含總書記在內。

抽象一點來看,這兩場會議象徵共產黨的權力由下向上集中的過程。以二十大來說,全中國9671萬多名共產黨員,事先推派出2296名代表與會,包括所謂台灣省代表。他們將選出將近400名中央委員。他們又要選出25名中央政治局委員,以及7名政治局常務委員,包含總書記在內。整體結構就像金字塔一樣。頂端的中央政治局才是實際上的最高決策機構,總書記則是最高領導人。

未命名
Photo Credit: 國際大風吹

這段過程看起來好像是由下而上層層授權,實際上卻是事先就「喬」好了。因為在第一步、全體黨員推選黨代表的時候,中共高層可以透過制度來決定提名名單,再進行同額選舉,確保自己的人馬當選。下一階段的的中央委員選舉,以及更關鍵的政治局委員和常委人選,通常也被視為高層事先協調好的結果。

領導換屆:習三連任、入常人選、總理

二十大的第一大觀察重點,還是新一屆的領導團隊,尤其是政治局常委人選。畢竟,在一黨專政、黨國不分的中國,黨高層就是政府高層。

本來,總書記人選是最重要的。尤其是,2012年上台的習近平,已經連任一次,到今年應該要交棒給繼承者了。然而,習近平早已打破了非常多的慣例,因此外界分析幾乎一致認為,他將會在這次二十大上,史無前例的第三次當選總書記。

以前中國黨代會和西方的選舉一樣的,有很多的派系、有很多的鬥爭、有很多的分歧,這次可能是中共建政以來,少有的沒有派系鬥爭。

也就是說,習近平已經掌控了一切。

~明鏡新聞出版集團創辦人 何頻

如何平穩交接權力,一直是中共難解的課題。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為了避免像毛澤東一人獨大的局面出現,曾經設立了「集體領導」、「隔代指定接班」等原則。一個是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另一個是希望每一代領導人交接順利。而在他之後的江澤民,則訂下「七上八下」的常委年齡潛規則,是長年以來黨內不成文的默契。

然而,習近平上台後,一方面進一步集中權力,另一方面也沒有讓前任總書記胡錦濤指定的接班人胡春華,進入常委行列準備接班。

現年已經69歲的習近平,已經做了兩屆總書記,而且按照「七上八下」原則,不該再續任,但2017年的十九大以來,他一直沒有安排接班人的跡象。再加上,2018年又推動修憲,刪除國家主席不得連任的規定,都被外界視為,他將會史無前例地,三連任中共總書記,而這件事將在二十大拍板定案。

中國的權力有很大的持續性,而這個持續性,好處是有利於政策的穩定,它的缺點就在於,我們很害怕、很多人很害怕,他是不是真的變成一個永遠不下台的人。

另外,政治局常委,以及國務院總理人選會是誰,也是觀察重點之一。從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鄧聿文,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政治學者史宗瀚,學者們各有各的揣測。

不過共通原則是,常委名單當中的習近平派系人選多寡,可以反映出他在黨內的地位穩固與否。如果不穩,可能會破例提拔多一點自家人馬。

中共20大開幕__胡錦濤老矣習近平還年輕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此同時,總理人選也備受關注,因為與未來施政重點有關。例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分析,如果選擇國際聲望比較高,而且與美國互動密切的現任副總理劉鶴,可能暗示中國準備軟化戰狼姿態,與歐美積極和解。如果選擇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則象徵著相當劇烈的政策鬆綁,特別是在經濟政策上更朝市場自由主義前進。

未來五年政策:內政、外交、對台政策

未來五年的中國政策方向,則是另一大觀察重點。從總書記的工作報告,領導團隊的人事安排,還有黨章修訂等各方面,都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例如,攸關政權穩固的經濟民生問題。過去幾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越來越慢,還發生房市債務泡沫差點爆炸等亂象。今年訂下成長5.5%的目標,更在激烈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之下,有可能無法達成

國內疫情散發多發,高溫乾旱少雨極端天氣的超預期因素影響,衝擊較大。部分地區的生產、投資、消費受到一定的影響,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較多,制約經濟的穩定恢復。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付凌暉

因此二十大上可以觀察的是,清零會持續下去嗎?還是官方會宣布已經戰勝疫情,開始鬆綁相關措施來拚經濟呢?

在外交上,習近平上台之後越來越強硬的姿態,已經引發西方國家的反彈。除了美國直接將中國列為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之外,歐盟各國也深刻檢討對中政策。戰狼外交還會持續嗎?還是中國會稍稍放軟姿態呢?

當然,對台政策也值得關注。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舉例中共黨章當中「完成祖國統一」這六個字,會不會升級成2021年七一黨慶的版本,強調要解決台灣問題,就是線索之一。如果修改,就代表統一台灣的態度更加強烈。他指出,從習近平對港澳台政策的說明,到會後他在中外記者會上的相關發言,還有大會通過的相關決議,都可以尋找線索。

二十大的重頭戲將會在頭尾兩天。10月16號開幕當天,習近平的報告中,對於經濟、外交、兩岸等政策,會做出不少宣示。而習近平是否三連任、新總理人選是誰等等人事異動,則是要等到23號,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名單出爐才會揭曉。這一星期的中國動態,全世界都會仔細盯緊。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