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紅館意外後,公道說話不易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MIRROR的紅館演唱會意外後,香港人一直以來的怒火只是蓄而未發。情況儼如打地鼠遊戲,冒出頭的會遭當頭棒喝。母公司MakerVille兩星期前的聲明寫著「選擇了沉默」,一週後卻在毫無預兆下推出新歌,難免成為受議論的對象。
流行音樂專欄作家阿果早前在個人專頁寫了篇評論,坦言MIRROR復出的新歌《We All Are》「沒有憤怒的控訴,沒有對傷者的祝願,單純談美夢」,「只為挽回『鏡粉』的歡心」,出奇地惹來不少批評,表示文章「涼薄」、「過份解讀」、「以偏概全」。
之所以說「出奇」,是因為眾所周知,阿果一向非常支持本地流行音樂文化,也從來不吝對MIRROR的讚賞。他《明報》「星期日生活」及《Wave. 流行文化誌》專欄支持者眾,早前寫下MIRROR的紅館演唱會頭場直擊便是一例。甚至在演唱會事故發生後,於《明報》刊出全版評論呼籲港人要安慰彼此,又大推一篇追究意外責任誰屬的調查報導。在情在理,從不覺得他是一個涼薄的人。
回想起2018年「全民造星」首播時的情景,牽動觀眾心的,莫過於能夠直面這些明日之星的真性情,十強集訓時眾人致電家人的真情剖白,Ian因和花姐爭論明星應否在幕後替人伴奏而委屈落淚,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很多觀眾都是喜歡MIRROR各成員夠「真」。甚至是他們成名後,大家仍會偶見這份真性情,例如恩威兼施地勸喻日夜追星的粉絲回家,贏得不少掌聲。所以見到十二子在演唱會事故後的頭一個月絕跡於公眾場合、對發生在老戰友身上的意外緘口不提時,這份「真」忽然幻滅,至情至性的偶像變得陌生。當然,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很難相信這是集體道德淪亡,更像是受施壓的結果。
事故震驚全港,母公司MakerVille馬上安排十二子暫時休團。演唱會的舞台工程、機械工程、鋼纜供應商互指事不關己。期間市民要得知舞者傷勢、誰安裝鋼索、誰是各單位負責人,竟然要像蜜蜂採蜜般,東拼西湊坊間資訊。連政府調查是次意外成因的跨部門工作小組,都更像是色厲內荏,細節、進度一概欠奉。至今無人因此事承擔責任。
善良的市民不是善忘。人命關天,一直以來的怒火只是蓄而未發。情況儼如打地鼠遊戲,冒出頭的會遭當頭棒喝。MakerVille兩星期前的聲明寫著「選擇了沉默」,一週後卻在毫無預兆下推出新歌,難免成為受議論的對象。這些年MIRROR空前成功,是廣告商的寵兒,團歌及成員的單曲在串流平台的點擊率往往上百萬甚至千萬。鋪天蓋地的商業活動愈來愈多,支持者狂熱的崇拜更甚。演藝事業如日中天,指出他們有問題尤如癡人說夢。得承認的是,這次是故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形象,所承受的爭議是空前的。一沉百踩自是無謂,但提出適切反思,卻是應有之義,不應動輒為人扣上「涼薄」的帽子。

選擇醉生夢死,無可厚非,但不要剝奪提出問題的權利。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係咪一定要十二子永遠停頓?」「如果祝願傷者早日康服,一定又話消費傷者」。這些說法都彷彿假設MIRROR一是在巨變後永遠停頓,一是原地解散,而如何體面地鋪排復出則從來不是選項。所謂知來者之可追,停工兩月,大家都期待再見到這些近兩年遍布大街小巷的面孔,但老實說,新歌歌詞和文案,確是充滿正能量,卻沒看到唱片公司對巨變太多的沉澱和反思,不見直面事故的勇氣。而且,是否擔心招致「消費傷者」的話柄,就可倒果為因,將如此大的變故、如此大的責任避而不談?在文案、MV的最後加上祝願傷者的話語,完全合理,符合大眾的期望,並不可恥。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