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手機市場龍頭——中國小米遭官方狙擊,扣留資產6.76億美元,再度激化兩國矛盾

印度手機市場龍頭——中國小米遭官方狙擊,扣留資產6.76億美元,再度激化兩國矛盾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手機市場龍頭——中國小米(Xiaomi)遭印度扣資產達6.76億美元,近年印度和中國關係日益緊張,隨著印度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其監管部門收緊對中企的法規監管。

印度手機市場龍頭——中國小米(Xiaomi)因涉嫌「迴避關稅」遭印方狙擊,扣留資產達6.76億美元,其在印度的業務已被迫停止。外界直指,近年印度對中貿易逆差擴大,監管部門逐步收攏拉緊對中企的法規監管,導致兩國矛盾日益激化。

小米遭印度扣資產達6.76億美元

2022年,印度正式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智慧型手機的消費大國,網路用戶數量排名第2。印度已經是近年各大手機、網通業者急欲進攻的市場之一。

近年中國業者耕耘有成。市調機構Counterpoint統計,今(2022)年第2季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前5大品牌依序為小米,達市占率19%,以後依序是三星為19%、vivo是17%、realme達16%,OPPO則是11%,當中4家是中國品牌。

數據顯示,售價150美元(約新台幣5650元)以下智慧手機占印度總手機銷量約三分之一,將近8成是中國品牌產品,凸顯中國手機廠於當地勢力龐大。

RTX19ZZE

2015年4月23 日,大批印度民眾參加在新德里舉辦的小米Mi 4i新機發布會。

然而近年中印關係日益惡化,在印度的中國企業也受到嚴格審查。

《德國之聲》報導指出,在印度的龍頭手機公司—小米經營越來越困難,例如印度專門從事金融犯罪調查的聯邦機構印度執法局(ED),指控小米通過特許權,非法向外國匯款,企圖規避關稅,今年4月凍結小米資產。

今年年初,ED和另一個單位印度財政部(DRI)早已經開始對小米展開調查,才進一步發現小米透過特許權逃漏關稅。

印度財政部聲明表示:「小米刻意不把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加到交易的方式,使小米印度的進口、零件商得以逃避關稅。」DRI最終向小米提告,追回涉及在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間逃漏的關稅65.3億盧比。

小米當時表示,公司並沒有違法。直至上周,ED獲法院正式授權,沒收小米6.76億美元的資產。小米再向法院辯駁表示,這當中超過84%是用於向美國的手機晶片供應商高通(Qualcomm)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而除裁罰不當,也不符合比例原則。不過,小米的說法不被印度法院採用,其在印度的業務已經被迫停止。

印度對中逆差擴大,矛盾層出不窮

這類司法案件並不是個案,凸顯中國企業在印度經商日漸困難。

分析師告訴《德國之聲》,印度消費者雖然接受中國手機,但是印度政府卻擔心中國主導當地市場,有越來越多聲音擔憂中國產品的安全性,甚至危及到國家安全。

RTS3F1L2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0年6月 22日,在印度新德里,示威者在反對中國的抗議活動中焚燒中國製造的產品和一張被污損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海報。

報導引述跨境投資相關法律事務的Khaitan & Co.合夥人Atul Pandey表示,小米案是兩國關係惡化趨勢的一部分。他說:「過去兩年印度政府禁掉了一批來自中國的程式,他們說這些程式會將個人數據轉移到境外。」

但是,Pandey認為,印度監管部門的做法「不全然出於政治目的」。因為在他長期代理中國客戶的工作經驗中,發現許多業者不願意遵照當地法律法規,亦不願意利潤留在當地再投資,這才使得政府懷疑他們的意圖。他稱還有種看法是「中國業者來印度只是為了洗錢」Pandey補充說明。

除了小米,中國在當地的汽車產業也有波瀾,中國長城汽車今年6月放棄收購美國通用汽車的印度工廠,當時長城汽車的印度業務代理人透露,「未在期限內獲得(當局的)批准」。

事實上,印度對中國貿易態度的變化,可以從貿易逆差看得出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2021年達到693億美元,創出最近10年來的高點。2022年1至5月,因為手機、電子零件等進口成長,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為384億美元,比去(2021)年同期整整暴增6成。

面對印度態度的轉變,中國的反應仍較為克制,7月時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和緩地表示,印方頻繁調查中國企業的做法不僅擾亂了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企業商譽,更阻礙了印營商環境改善,挫傷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市場主體在印投資經營的信心與意願。」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聲明,可以隱約感受到出對印度的不滿,卻又語帶保留,試圖為逐漸升高的衝突留餘地。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