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相片?──加拿大與美國當代攝影》特展:德語區學者旁觀北美當代攝影世代的對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策展人認為自1980年,由於當代攝影的百家爭鳴,北美的主導地位不再,因此該展企圖梳理三個世代的北美當代攝影發展,提出屬於德語區國家學者一種旁觀者清的觀點。例如,展覽序文中提到近年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動盪,尤其是川普與後川普時代,讓人重新檢視定義攝影乘載的真實性,以及攝影呈現的現實究竟為何。
文:番薯王
跨大西洋的德語觀點
奧地利薩爾茲堡現代美術館(Museum der Moderne, Salzburg)2022年推出《真實相片?──加拿大與美國當代攝影》(True Picture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from Canada and the USA)特展,該展由中歐德語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的當代藝術與攝影學者撰文,企圖收納其對於北美當代攝影發展的評述觀點。[1]
對德語區國家來說,北美──尤其是美國──在廿世紀前半作為攝影發展領頭羊的地位毋庸置疑,奠定了攝影作為創意媒材的合法性,並擴展了藝術表現的語彙。
策展人認為自1980年,由於當代攝影的百家爭鳴,北美的主導地位不再,因此該展企圖梳理三個世代的北美當代攝影發展,提出屬於德語區國家學者一種旁觀者清的觀點。
例如,展覽序文中提到近年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動盪,尤其是川普與後川普時代,讓人重新檢視定義攝影乘載的真實性,以及攝影呈現的現實究竟為何。
其中包括年輕世代的攝影家如何反應性別與種族認同等交錯的面向,和在觀念與執行面上,攝影本身究竟應由何種方式呈現給觀眾的問題,這些都能在橫跨三個世代共27位攝影家的作品中一探究竟。
整體來說,《真實相片》不僅反思北美當代攝影的脈絡,以及其分別和真實性與社會現實的關聯性,更重要的是攝影作為媒材本身的發展與轉變。
北美當代攝影世代的對話
對第一個世代的北美當代攝影家來說,一個重要課題是媒材的真實性。從攝影發明開始就伴隨對現實紀錄的功能,雖確立攝影作為媒材的合法性,但後來卻受到不少批判,特別是攝影因此排除或貶抑了抽象與編導的類型。
編導攝影與在現實和虛構之間游離的敘事方法,成為不少1970年代崛起攝影家選擇的路徑,代表的藝術家包括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1954-)、蘿莉・西姆斯(Laurie Simmons, 1949- )、傑夫・沃爾(Jeff Wall, 1946-)等。
雪曼透過《無題電影停格》(Untitled Film Stills)系列中藝術家的扮裝與擺拍,以電影對女性的描繪為本,建構出各種樣貌與人格特質的角色。西姆斯則是在《萬花筒房屋13》(Kaleidoscope House)中以拍攝扮家家酒的玩偶房屋模型,建構某種想像的現實,更在場景中援引雪曼的作品,讓女性主義敘事在空間中更有層次。

曾就讀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藝術史研究所的沃爾,一向擅長用攝影建構敘事營造電影感,並援引諸多藝術史、文學、歷史經典,讓攝影重拾歷史畫的功能。
沃爾《沈思者》(The Thinker)的作品名稱明顯參考羅丹的同名雕塑,但內容卻來自北方文藝復興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在1525年的一件始終沒有實現的農民紀念碑提案。
在杜勒的草稿中,一座農民雕像矗立在紀念碑頂端,一把利劍插入他的背部,象徵失敗與遭受背叛,體現了對於階級和農民解放的哀悼。在沃爾的版本中,農民換成一位年長工人,他坐在被截斷的樹幹和水泥磚上,工人的姿勢近似於羅丹的同名雕塑。
沃爾相片中的主角是個複合體,他外在所擁有的仿古姿態,蘊含在其中的歷史連結,相較於背景的工廠、都市、鐵路與公路,都讓人重新反思後工業時代階級的對立、城市與郊區的差距,工人的相貌與膚色,也讓人聯想起歐美資本主義社會中與移民的衝突。

攝影的電影敘事感在第二個世代的葛雷哥萊・克魯德森(Gregory Crewdson, 1962-)的作品中被推至極致。現任教於耶魯大學的克魯格森,常聘請專業團隊製作道具與打造場景,有時媲美好萊塢的規模。
《無題,聯合街》(Untitled (Union Street))選自克魯德森知名的《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系列,呈現美國小鎮的沒落疏離,模糊了影像、幻象與現實的界限,畫面總帶著故事性,引發觀者好奇在畫面拍攝之前或之後的情節。
冰天雪地的小鎮街道上出現了兩個身影,站立的是一位孕婦,另一位則坐在電動輪椅上,他們彷彿受到工廠門口透出的微光引領,前來駐足在此。前景荒涼的街道和空地上的積雪,強化了畫面中瀰漫的冷冽氣息與寂寥。

沃爾長年在加拿大溫哥華活動與任教,他和克魯德森的作品都探索攝影作為藝術媒材的敘事性,經常援引歷史或社會事件,透過編導回溯事件繼而重新建構現場,兩人都再次確立編導攝影的地位,以及強調攝影的電影感與敘事性。
沃爾的作品呼應同期加拿大溫哥華的攝影家,並啟發不少攝影後輩,被歸為溫哥華攝影派,其中包括羅德尼・葛萊姆(Rodney Graham, 1956- )、史丹・道格拉斯(Stan Douglas, 1960- ),以及在溫哥華出生求學,現於美國賓州大學任教的華裔藝術家林蔭庭(Ken Lum, 1956- )。
林蔭庭的作品時而質問族群與階級的對立,透過日常環境與角色,突現社會常被忽視的景象與議題。例如這次展出的系列《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的其中一幅,便看到亞裔男子駁斥人們對移民的偏見,強調自己也屬於這塊土地,反觀一旁的白人女子雖然身處異鄉卻不想回家,兩者之間形成強烈對比。這次展覽最大的收穫,便是看到溫哥華攝影派的諸多作品,與美國當代攝影主流的對話。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