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習典範」逐漸取代「鄧典範」,倒習謠言不敵現實終將止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屆中共黨代會前,很少像二十大前般,接連出現「習下李上」、「習近平返國被軟禁」這種以扳倒最高層為目標、且信者不少的謠言。但這背後,卻某種程度地反映了中國民心的向背。
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鄧典範淡出、習典範登場
(中央社)針對中共二十大報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主任張登及17日表示,他得到的印象是,這是鄧典範的淡出,習典範的登場。
由政大國關中心、台大政治系主辦,政大東亞所、台大社科院協辦的「解讀『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17日在台北舉行。
張登及在會上表示,這次二十大報告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在十九大報告是69、70幾次,在二十大沒有超過30次;「開放」在十九大出現30到40次,二十大出現17到20次。也就是說,「改革」與「開放」這兩個詞頻,在二十大減了50%。
張登及說,「開放」這個詞在二十大很多時候指向的是要高水準的開放,而不是過去30年的開放,認為這是值得觀察的鄧典範淡出,習典範上場的重要過程。
張登及指出,改革開放還是存在,但詞頻減少了。「改革」變成完善,「開放」變成治理。現在不是不要「改革」,現在變成健全、改進、創新等其他詞彙。
他認為,「改革」在過去表示很多東西不自信做的不夠,因此要取法別人、引進去走出來;現在則是完善、創新、改進,認為在自信上能實現改革,展現所謂「中國模式」。
張登及也提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他指出,從11屆3中全會以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跟中國發展不足與不均衡之間的矛盾」。
現在雖然主要矛盾仍然在二十大報告出現,但沒有點名的中美矛盾被鑲嵌到發展矛盾中。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的「三霸」與干涉主義、雙標、極限施壓,造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的目標偉大復興間的矛盾」。
他說,偉大復興與外部干涉的矛盾,會導致追求人民美好生活與發展不足的矛盾面臨新困難與挑戰。以前是借重外部技術、制度與發展等使自身主要矛盾能克服,但現在是外部因素反而變成重要挑戰。
政大東亞所所長鍾延麟則談及意識形態。
他分析,二十大的潛台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要走下去,不能離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其思想指導。
他提到,二十大當中理論部分被擺在很前面,是很難得的狀態,用意是習近平要做政治加持,作為新時代中共意識形態理論導師地位。這次二十大強調了「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隱含著習能掌握革命理論、結合具體實際、提出新的指導思想的政治信念。
被問及現在的「再毛化」,鍾延麟指出,毛澤東與習還是有差別。習近平沒有像毛時期把黨內政治帶到社會去,沒有用群眾運動的方式;毛時期強調世界革命,強調暴力手段、勒緊褲帶做,但是習的做法還是有界限,是和平、制度競爭。
鍾延麟指出,儘管報告有「毛式語言」,但從習的角度而言,一代人處理一代事,不認為是要重複毛。
中共二十大登場,倒習謠言不敵現實終將止步
歷屆中共黨代會前,很少像二十大前般,接連出現「習下李上」、「習近平返國被軟禁」這種以扳倒最高層為目標、且信者不少的謠言。但這背後,卻某種程度地反映了中國民心的向背。
特別是流傳甚廣的「習下李上」。隨著16日登場的中共二十大,總書記習近平在報告裡展現的企圖心,這個謠言幾將化為烏有。然而,一些不滿現狀及習近平理念作風的中國內外民眾,直到此刻,都還抱著一絲可能「翻盤」的遐想。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執政10年,雖一度以「老虎蒼蠅一起打」鐵腕反腐擄獲民心。此後,在被全黨定於一尊下,眾人的專業逐漸不敵一人的專斷。今年來,對內堅持「動態清零」和對外一度「挺俄遠烏」,更讓中國內外交困。特別是「動態清零」防疫所引發的民怨,迅速累積。
在這一背景下,某名旅居加拿大的華裔自媒體人,5月初突然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聲稱,在中共高層取得共識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在中共二十大後,取代習近平接任總書記,立刻在全球中文網路引發震撼。因為,此前根本沒人相信,習近平會把志在必得的第3個總書記任期,拱手讓給沒有太多實權的李克強。
但在繪聲繪影的描述,加上當時上海被封城超過1個月民怨沸騰,以及全國經濟囿於「動態清零」的困境下,這個「習下李上」的說法像野火般在網路上蔓延,且以多種方式傳入中國國內。由於影像傳播易被封殺,相關的節目還被轉為錄音檔流傳,躲過不少封鎖,引發不少被疫情及經濟所苦的中國民眾內心共鳴。
隨著習近平權力穩固態勢趨於明朗,進入8月,「習下李上」的傳言漸趨沉寂,且質疑越來越多。然而,習近平9月中出訪中亞,實現疫情近3年來首度出國後,卻出現了另一個比「習下李上」離譜得多的謠言。內容大致是,黨內退休大老及現任高層策動反習,習近平自中亞返國後即遭軟禁,家人則搭乘「泛美航空」出逃等。
隨著習近平在9月下旬率領黨內高層集體亮相,參觀頌揚自己的「奮進新時代」主題展,加上泛美航空早在1991年就倒閉的事實,讓這個傳言不但不攻自破,更被不少人引為笑柄。然而,相信這個離譜傳言的人,和相信「習下李上」傳言的中國民眾,有著高度的重疊性。
中共二十大召開前,有論者認為,這些倒習謠言,代表傳播者對中南海的看法和思維模式「停留在以前」,過於從政治鬥爭的角度看待中共高層分歧。至於相信這種謠言的人,至少當下的想法是很不現實的。
「天下苦秦久矣啊」,北京一名曾篤信「習下李上」的自由派人士,無力又無奈地用這句話向記者反駁上述論點。他說,這幾年「中國變成這副光景,誰該負責大家都明白,只是沒人敢講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明白人聽到「習下李上」,「誰不希望成真呢」?
最新發展:
-
學者分析:習近平三連任「似強實弱」,單一派系把持權力後,內部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一定會發生 4月前
-
「習近平二十大」從精神價值、意識秩序和經濟模式,走向與世界決裂的「新中國」 4月前
-
習近平在二十大重新定義「中國式現代化」,上演最好笑的喜劇與最大的悲劇 4月前
-
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大談復興美夢,不屑眼前困境,為何習近平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5月前
-
為了挽救中國經濟,李克強很可能以「支持三連任」換取習近平放權給新總理 5月前
-
習近平主政10年間性別落差擴大:Metoo運動被壓制,女性政治菁英僅擔任象徵性職務 5月前
-
《德國之聲》專訪吳國光:習近平收緊經濟政策,使得中共在國際上失去了兩個優勢 5月前
-
中共二十大開幕,海外媒體如何評價習近平及其台灣問題講話 5月前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