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諾貝爾文學獎】從日常親密到社會集體,一個女作家的階級書寫政治——法《解放報》七版報導,深入解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艾希克・維雅認為,安妮・艾諾「以自己碰撞真實世界」,瓦解文學長久以來的「中產階級幻想」,以一種孩童式的天真喜悅,和讀者一起構造「自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交互慰藉幻覺。安妮・艾諾「從錯誤信仰中解放」,將女性自身經歷,融入常民社會集體,破除菁英意識形態,構成她「非常美麗的作品」。
文:陳潔曜
【簡介】
歷年於法國議題不斷的82歲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昨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再次引發法國左右兩派的爭論,如右派的《費加洛報》(Le Figaro)即以「女作家自我定位極左意識形態」,委婉表示對其價值根本不認同,中立偏左的《世界報》(Le Monde)卻以極大篇幅,爬梳女作家書寫政治,如何與時代交會,產生不斷演變,左派的《解放報》更以頭版頭條,加上七頁全版,全面解析女作家堅持的政治介入,對社會各層面的文化影響,在此特作重點分析,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安妮・艾諾發崛自傳體寫作可能性,寫母親、初戀、墮胎、結婚、偷情、失智、死亡等生命時間,以獨創的「平實書寫」(écriture plate),拒絕「華麗詞藻」與「理論化」,就如她說:「對我來說,真實,就是我們一直尋找而不斷顯現的。」
【重點解析】
《解放報》社論:堅持介入社會的女作家
對比後現代主義提出的「語言」、「結構」、「虛構」,法國《解放報》以社論規格,直接以「介入」(Engagement)一詞,向女作家安妮・艾諾致敬。
法《解放報》認為,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於今天頒發文學獎給充滿議題的安妮・艾諾,具有積極意義,「就像為了凜冬和其後挑戰,讓我們充滿能量的飽滿電池,讓抗爭不義的火焰,持續燃燒下去」。《解放報》認為,安妮・艾諾得獎,「不僅是因其文學成就,更在於其社會介入」,如她不斷為女性抗爭,為墮胎權抗爭,為階級隔閡抗爭。如此社會意識,在危機四伏的當代,更顯得可貴,如當今伊朗女性以生命爭取自由,美國墮胎權的保守倒退,歐洲極右勢力法西斯的逐漸高漲,和某個男人征服野心無限上綱,引爆世界核子大戰在所不惜…
安妮・艾諾作為一個「憤怒女作家」,雖「可能不斷製造敵人」,卻永遠以「開放的姿態」,將文學「深植於真實之中」,如她的女性日常,她的親密生活,她的社會羞恥與性別意識,不斷以個人私密性,探索社會共通性,發現社會階級的宰制,見證弱勢者不平等狀態。她身體力行,長年住在弱勢郊區,生活在普通人民之中,實踐「任何人想說話,必須被聽到。」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她,即是展現一種文學寫作與社會意識交織,一個未來真實方向。
文學歷程:「階級逃兵」,以常民生活,讓真實不斷顯現
安妮・艾諾的寫作主題,在於以自身的女性生活處境,追尋一種生存的真實。生於偏僻諾曼第鄉間,作為「雜貨店的女兒」,她於家族中「第一個接受高等教育」,考上中學老師,成為其生長環境,「成功脫貧」、「階級翻身」的典範。
努力登上更高社會位階,安妮・艾諾卻不斷意識到自己為「階級逃兵」(transfuge de classe),成為自己深感懷疑的中產階級,惶恐於無視勞工階級的父母一代。也就是如此社會階層意識,讓她寫下她的成名作——《位置》,講述其父親的從底層爬到小資產階級的整個生命,受到文壇矚目,獲得勒諾多文學獎。自此,安妮・艾諾發崛自傳體寫作的文學可能性,開始寫母親,初戀,墮胎,結婚,偷情,失智,死亡等生命議題,以獨創的「平實書寫」(écriture plate),拒絕「華麗詞藻」與「理論化」,以日常生命追求文學性,就如她說:「對我而言,真實,就是我們一直尋找而不斷顯現的。」
如此平凡女性日常狀態書寫實踐,一方面在法國引發「反寫實主義」、「反自然主義」的後現代批評,一方面造成法國以致歐洲、世界,從文壇到影壇的不斷影響力,如其講述自身墮胎實錄的爭議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L’événement),由女導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改編成電影《正發生》(L'événement),獲得202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鞏固爾得主艾希克・維雅:安妮・艾諾以文學想像,連結人類生存
《解放報》七版報導,除了第一版社論、文學專家解析其五十年作品、社會學專家分析其政治意識之外,更以十二位作者、學者、導演的見證訪談,提出這位女作家書寫的長期影響力,如女導奧黛麗・迪萬闡述其與女作家的親密合作關係,鞏固爾得主Nicolas Mathieu認為,安妮・艾諾爬梳的女人日常,「書寫充滿爆炸能量」,然而,以《2月20日的祕密會議》(L’Ordre du jour)獲得鞏固爾獎的艾希克・維雅(Éric Vuillard),其見證個人覺得最為中肯、全面。
艾希克・維雅認為,安妮・艾諾「以自己碰撞真實世界」,瓦解文學長久以來的「中產階級幻想」,以一種孩童式的天真喜悅,和讀者一起構造「自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交互慰藉幻覺。安妮・艾諾「從錯誤信仰中解放」,將女性自身經歷,融入常民社會集體,破除菁英意識形態,構成她「非常美麗的作品」。
我們閱讀她的女性日常,卻認識到「社會集體結構力量」,「讓人失去主體的不平等性」。她以如此準確又反射性的語言,以讓人昏眩的現實,「展現矛盾」。
當女作家寫自己的時候,並不是傳統偉大的個人情感,卻是以一種日常親密性,展現世界共通的歷史洪流。我們讀她描寫常人,如她勞工階級的父母親,一方面感到異常親切,好像每天會在路上、餐館遇到的人,一方面卻又覺得十分疏離,他們的階級,為何離我們這麼遠?進而感到一種異化的不平等性。如此的平實寫作,更能促進社會對話、人與人之間的了解。
若說安妮・艾諾的寫作帶有政治性,並不足夠,「她將文學想像,完全連結到憂慮人類存在的滔滔歷史潮流」。她以語言的準確性與透明性,看見自身,進而看見他人與世界,展現出文學的神秘力量——無論如何,與他者的連結。
參考資料
- Annie Ernaux, un prix Nobel de littérature éminemment politique et courageux(Libération)
- Eric Vuillard: «Les livres d’Annie Ernaux se passent dans la sphère intime, mais ils sont traversés par un élan collectif»(Libération)
- Nicolas Mathieu: «Annie Ernaux arrive à faire des phrases chargées, au sens chargées d’explosifs»(Libération)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