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大談復興美夢,不屑眼前困境,為何習近平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要展開他的第三個5年任期。嚴格的說,他甫上任便面對一個兩難:透過改革削弱共產黨的權力讓經濟社會有新的動力發展;或是強化黨本身並加強控制社會以避免黨被各種力量所淹沒,但以犧牲經濟升級所需的創意與自由為代價。
文:趙君朔
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開幕,除了少數分析家還是對習近能否在本次會議上順利達成三連任有所懷疑外,各界的焦點主要在習近平所做的工作報告內容。希望能從冗長的陳腔濫調中一窺習近平要將共產黨和中國帶往何方。
而從本次較為簡短的報告內容中,很明顯可以看出來,習近平是鐵了心要回到正統毛澤東路線──繼續加強黨對經濟與社會的控制,集中全國資源和西方對抗,以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049年讓中共成為世界強權。
大談復興美夢,不屑眼前困境
但在這些長篇大論所堆砌出來的民族復興大夢之中,完全看不到對當前中共所面對嚴峻形勢的深刻討論。沒有隻字片語提到俄烏戰爭,沒有提到加速放緩的經濟和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沒有提到任何有關新疆的情況、更沒有提到讓習近平得以三連任的2018年修憲。
就連引起廣大民怨的清零政策,在報告中只是用一句話匆匆帶過: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已得到最大的保障,維持抗疫鬥爭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已得到正面而重要的成果。同樣對全國各地幾千萬曾被關在家中數周的民眾,所經歷的噩夢沒有隻字片語。反之,習近平還是表揚了自己讓中國完成脫貧,邁向小康社會的功績。
習近平這10年越見高壓的統治,讓他可以在國內大言不慚的粉飾太平,不用擔心來自民間的大規模抗議和政敵反撲。但原本還對中共市場充滿希望的外資用具體行動證明了他們對習家天下的觀感:在二十大之前,全球第二大的中共股市成交量跌到今年新低,滬深300指數也已經下跌了22%,外資在一周內賣超8億7500萬美元的中共股票,是7月以來的最高紀錄。連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9月底也首度貶破7.2,是2008年以來的低點。
即使這些難看的金融數據一樣無法對習近平形成警告,在他比上次短了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已不是他最重視的議題,反而是「安全」兩字在報告中出現了73次。在探討這對他接下來的打破慣例第三任的涵義為何前,很值得問的問題是為何習近平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習近平的學經歷差,讓他祇想學老毛搞整風
習近平是在2007年的17大上入選政治局常委,正式開啟起了他的接班之路。一年後席捲世界的金融風暴讓中共覺得美國模式已經行不通。中共以「四萬億人民幣的基建計畫」,帶動更多地方自主的基建投資,讓自己成功緩解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的衝擊,也讓東昇西降看來不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隱藏在形勢一片大好下的危機,準備接班的習近平其實了然於心。在他眼中看來,再過不久就要交到他手上的黨已經徹底被物質腐化,和民間實況脫節,更沒有中心思想。黨內在胡錦濤的弱勢領導下變成山頭林立。但同時互聯網科技正在改變一般人的種種生活習慣和社會、經濟的運作方式。習對於21世紀第一個10年結束時的中共能否應對接下來的挑戰是憂心忡忡的。
然而習由於背景和經歷形成的嚴重缺乏學養,讓他註定無法像其他真正有眼界的改革者一般大刀闊斧的砍向體制的沉痾。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先保住他一生信奉的黨,同時將權力盡可能集中到自己手上好讓能全力救黨。
於是在他任上才有一波接一波在黨內的思想教育,除了讓黨員有正確的思想和信念外,還要警惕來自西方的普世價值。對於忠誠度可疑的對手,習則以鐵腕反腐的手段拉下馬。
對於民間社會,習運用了科技的力量,結合陸續被美國列入各種制裁清單的科技公司如商湯科技、海康衛視等打造出無所不在的監控體系,預先防範任何異議的出現。還讓宣傳體系在封閉的網路環境內,鼓吹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放大先進國家的問題,來強化東昇西降的印象。
習近平的經濟思惟就是飲鴆止渴
在經濟上,習上任時面對「四萬億刺激計畫」的效果已經大幅減弱。他改推出一帶一路計畫想把國內過剩的產能,出口到需要資金建設的開發中國家,並趁機換取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影響力。
在國內,習根本沒有政治意志去推動其剛上任時要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宣示。於是金融自由化原地踏步,但缺乏資金的畸形經濟體系讓影子銀行發揮很大的作用,為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房地產部門輸血,直到2017年才開始整頓影子銀行部門。同時靠著大城市市中心的棚戶改造,重新創造大量需求撐住房地產的景氣。
當然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成長模式無法永續,習在201五年野心勃勃地推出以國家力量為主的「中國製造2025」,希望在10個關鍵的高科技領域有所突破,讓以代工組裝為主的龐大製造業順利轉型。但這個計畫最主要的內容其實是用大筆資金,到美國矽谷為主的科技中心以合法或是灰色的手段獲取技術,在啟動的前兩年2016、17年的確成果豐碩,中資成為矽谷各種收購案的主角。直到這種手法被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前公布的301調查報告揭穿為止。
換言之,習靠著撐住國內地產泡沫的方法維繫了經濟高度成長、國力持續壯大的表象。並利用這一波榮景積極強化軍備,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海軍艦隊,在海外更是擺明了放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方針,趁歐巴馬政府一廂情願以為誠心交往便能避免激起中共的敵意時到處擴張。結果是到了2019年,中共的債務已經是GDP的335%,和2008相比成長了八倍之多。
美中衝突加上疫情,習近平只能火中取栗
這套看似威猛,讓習近平在國內統治更鞏固,在海外形象讓人敬畏的策略從2019年貿易戰確定升高後開始出現問題。習沒有料到他正和一個有史上最強硬對華政策的美國政府交手,更讓依靠美國經濟成長的出口部門,還有依賴美國技術的半導體部門面臨脫鉤風險。
“中共二十大”的相關議題
- 2022-10-22 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口號,反而更難促使中國真正走向「現代化」
- 2022-10-21 中共二十大:毛澤東之後第一個使用「人民領袖」尊稱的中共領導人
- 2022-10-20 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大談復興美夢,不屑眼前困境,為何習近平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 2022-10-20 為了挽救中國經濟,李克強很可能以「支持三連任」換取習近平放權給新總理
- 2022-10-19 習近平主政10年間性別落差擴大:Metoo運動被壓制,女性政治菁英僅擔任象徵性職務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