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導蕭雅全:我當了半年的鏡子,幫三位台灣短片創作者整理劇本

名導蕭雅全:我當了半年的鏡子,幫三位台灣短片創作者整理劇本
蕭雅全|Photo Credit: 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渴望遇到年輕作者,想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這是我自私的理由。彼刻正值疫情起伏時,大家都被世紀瘟疫弄得煩躁不堪,我也常有開機描述時代的衝動,三個年輕導演的出現,讓這股焦慮有了交流的機會。呂柏勳、莊翔安、林亞佑,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創作者,我對他們的認識,是從他們送徵案的劇本開始的。

文:蕭雅全(台灣導演,作品包含《命帶追逐》、《第36個故事》、《范保德》)

我當了半年的鏡子。

2021年初,接到公視電話,詢問跟三個年輕導演整理劇本的意願。我非常開心,在那之前,我因為「短片實驗室」參與過幾位短片導演的作品,自覺受益很多。

我渴望遇到年輕作者,想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這是我自私的理由。彼刻正值疫情起伏時,大家都被世紀瘟疫弄得煩躁不堪,我也常有開機描述時代的衝動,三個年輕導演的出現,讓這股焦慮有了交流的機會。

呂柏勳、莊翔安、林亞佑,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創作者,我對他們的認識,是從他們送徵案的劇本開始的。

蕭雅全_導演照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蕭雅全

偶而也會跟不熟悉的作者討論創作,那時只能談擺在面前的作品。但我們都知道創作是延續的,是昨天的加總及明天的眺望,只討論當件作品總缺了某種動態曲線。遇到熟悉的作者則不一樣,討論起來相對存有縱深。

這次工作有足夠的時間,能讓關係變成後者。我喜歡下廚,透過晚餐,與他們三位越來越熟悉,經過半年,逐漸了解他們熱情的所在。

一開始,這個由公視與雄影共同推動的系列叫做「未來備忘錄」,要談的是「後疫情時代」。不過事實是:疫情不但一時結束不了,還繼續滾滾而來,哪到達得了所謂的「後疫情」?於是主題最終落在「疫情」。

呂柏勳是雲林小孩,對家鄉深情款款。傷害家鄉的何止疫情?更多是城市的市儈與謊言。《懸日與掛月》一本他敏感的心思,說著少年被不可理解世界刺傷的心。但他不輕率責備,彷彿每個角色,不論傷人與被傷的,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不控訴想控訴的人」源自何故?當我要給意見,總非常謹慎,常擔心二元的論斷,會曲扭他萌芽的良心。

莊翔安熱情自信,充滿表現的慾望,他想透電影技巧,引導觀眾情緒的流動,類似魔術師。《我在隔離中》想用不寫實的方法,說寫實的事。對他來說,「說故事」不只是what,還包括how,也就是不只說什麼,還包括怎麼說。究竟怎麼做會帶來什麼效果呢?為何這個選擇比那個選擇精確呢?我們常常透過LINE討論這些話題。

2021年春天,疫情大致平靜,柏勳與翔安把握這段時間完成拍攝,順利進到後製。但五月疫情又起,還沒開拍的亞佑遇到大麻煩,原始劇本場景演員都因防疫限制無法落實,該怎麼辦呢?我們開始催眠亞佑,說他遇到了百年難得的機會,不如就丟本即興吧!

於是林亞佑丟掉劇本,歸零開啟《居家防疫日記》的創作。

我自己也很喜歡這種蓋本的創作方式,因此很享受這個陪伴。就像無食譜料理,廚師隨地採擷食材,即興組織。亞佑是個心胸開闊的人,這種性格讓他面對未知可以保持自在。這件作品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因為演員與工作人員無法群聚,只能雲拍攝。

我常覺得,人們面對鏡子,有兩種不同的需求:第一種是想透過鏡子,看清楚自己;第二是想透過鏡子,形塑自己在他人眼裡的樣子。在這半年中,我扮演三個導演的鏡子,如實反射他們,而我也在這個儘量客觀的過程中,不斷與自己的主觀相遇。

因此獲得凝視自己的機會,都得謝謝這次的萍水相逢。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