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眼中盯】草包首相特拉斯攪爛一池臭水,正正凸顯出內閣制的根本缺陷

【關鍵眼中盯】草包首相特拉斯攪爛一池臭水,正正凸顯出內閣制的根本缺陷
英國首相特拉斯 |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才一個多月前的特拉斯上任之時,許多評論其嘴上的對中強硬,大讚競選間的挺台言論,甚至認真分析其執政下的英美關係改變,現在看起來大部分好像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特拉斯可能撐不過這個冬天,甚至撐不到冬天。

很多年前還在立法院時,當時台灣轉變內閣制的討論正在話題上,我與前老闆在電梯遇到當時的親民黨籍立委李鴻鈞,說服他支持。我永遠記得他的回答:「你要想想看,如果台灣變成內閣制,讓現在這些立委去當部長,那會變成什麼樣子?」

至今台灣離內閣制仍遙遠,我們也無從知道內閣制這種「民意代表當部長」的制度,能不能提升立委整體素質。但最近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攪爛的一池臭水,卻可以看出內閣制的一大缺陷即使在老牌民主國家也會出現——當某個政黨沒有輪替又不斷更換首相和閣員,最後就會讓許淑華們(不管是藍的綠的還是菜市場裡的)當國家領導人。

不是說許淑華(或前述李鴻鈞委員口中的立委諸公)不好,而是領袖——特別是在國家有難時——真的不是誰都可以當。

保守黨執政12年,怎麼輪到特拉斯的?

2010年開始執政的保守黨,風光上任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他的第一批人——姑且不論其大砍公共支出的路線——幾乎都是一時之選,裡頭包括後來當上首相的梅伊(Theresa May)和剛接任財政大臣的亨特(Jeremy Hunt),以及2015年大改組後加入的強森(Boris Johnson)與賈維德(Sajid Javid)。

這些人之後若非當上首相,也有挑戰首相大位的潛力,至今仍深深影響英國政壇。

之後由於公投脫歐通過,卡麥隆下、梅伊上,許多比較資深的保守黨要員退居幕後,內閣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新名字。再到強森因為內外因素不斷更換閣員,就算不算2022年7月拖垮他的近60人大總辭,從2020年到2022年部會首長就辭了22人次。

要知道,英國650席國會議員中,保守黨只占356席,經過三任首相把有真正實力或能力的政治家逐步從內閣汰出,最後就剩下特拉斯這種會因為去中國剪綵豬肉市場而興奮萬分的咖,也能當上首相。

特拉斯的問題,筆者在過去的文章就曾整理過,但在這個沒有中心思想、靠在外交部Instagram發自己照片的「鐵娘子Cosplayer」上台後,大家才發現她不只無法擔責,甚至不敢面對問題。

當初對特拉斯的分析,現在看來可能都是浪費時間

台灣時間10月17日晚間,為了因應夸騰(Kwasi Kwarteng)提出迷你預算(Mini Budget)後英國經濟的崩盤,新任財政大臣杭特發表了逆轉幾乎所有特拉斯政策的新預算,英國國會也緊急召開質詢。

噁心的是,質詢最初幾個小時特拉斯避而不見,整場由她的同僚代打,不斷重複「首相本人真的很想前來答詢,但有無法說的難以抽身之事」;之後好不容易特拉斯與杭特共同現身,接受答詢的卻是杭特,之後的質詢坐在一旁的特拉斯一聲不發,連雙眼都不敢往前看。

更不堪的是,這位被拉來救火的新財政大臣,在今年7月保守黨魁選舉,第一輪就以18票的最低票被淘汰。現在的保守黨不只沒有首相人才,連權重黨內第二大的財政大臣,都沒人可當了。

總統制有許多壞處,像是任期內較難有效制衡,政客也會為了應付固定的選舉時間而做出奇怪的事;但總統制之下的國家領導人和部長至少能給「空降者」出現機會,由泥沼外的人來改變(即使不見得是改善)當下止步不前的國事。

反觀人才庫都得由議會成員支出的內閣制,如果執政黨內一團亂,又缺乏夠強的在野黨,幾乎就只能看著國家走向深淵。

有趣的是,特拉斯上任之時,許多英國外的評論者似乎都沒看見這個問題,鼓吹特首相嘴上的對中強硬,大讚其競選間的挺台言論,甚至認真分析其執政下的英美關係改變,現在看起來,大部分好像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特拉斯可能——和那些受經濟影響的英國人一樣——撐不過這個冬天,甚至撐不到冬天,更將成為歐洲政壇永遠的笑話。

這前後也不過是一個多月的事。

除了特拉斯,另一個把抗中挺台當作政治提款機的政客,也在義大利悄然而生。這位頂著高中學歷取代前任「歐元救世主」總理德拉吉、與極右派爭議人物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走得超級近的梅洛尼(Giorgia Meloni),又會攪出怎麼樣的渾水?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