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住在馬來西亞已五百年的華人與印度人,如何才能算是「土著」?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住在馬來西亞已五百年的華人與印度人,如何才能算是「土著」?
圖為2013年12月5日,曾執政馬來西亞多年的馬來穆斯林政黨巫統舉行全國代表大會。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馬來主權的依據在於馬來人自認乃土地之子或土著,而馬來(西)亞就是他們世代相傳的領土、原地。然而我們審視歷史,有關領土和歸屬權之爭奪原本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千古難解之題。著名的馬來評論作者法力斯在其一篇文章中就叩問道:那些住在馬來西亞經已五百年的華人、印度人要如何才能算是土著?實際上,舉例而言,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華人就已被承認具有原住民地位了。

馬來西亞的「土著」概念最初出現於1920年代,即當華族、印度族大量遷居至馬來亞之時。1927年6月,一位署名拉夫迪(Lufti)的作者在Seruan Azha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Mereksa Darihal Bumiputera Dengan Bangsa Asing”(介紹有關土著與外來族群)文章中最早使用了「土著」(Bumiputera)此一概念(見Siddique and Leo Suryadinata, 1982)。此後,馬來領袖為了因應大量華、印族的遷入而宣導「原地主義」思想,提倡馬來亞土地決非「無主之地」,而馬來人正是這片國土的主人。追溯起來,此概念在40年代馬來人反對英國政府計劃實施擬賦予非馬來人平等公民權的「馬來亞聯盟計劃」時被具體

化為「馬來特別地位」,過後更被用作爭取獨立的理念,並且最終寫入獨立憲法中。這段歷史進程其實正是巫統所促動和參與的,因此這套論述與巫統息息攸關,並成為該黨章程和政治鬥爭目標。如前文所說的,巫統一直宣稱這些條款是由所謂代表巫、華、印三大族群的巫統、馬華公會和印度人國大黨在獨立前所達致之協議,即華人及印度人「肯認」馬來人具有特殊地位,以換取非馬來人——所謂的非土著兼移民社群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條件。這個協議後來被巫統稱為是三大族群間的「社會契約」,因此經常被作為堵住各種追求「平等」的歷史憑藉。前首相敦馬哈迪就表示,如果其他國陣成員黨質疑「社會契約」,那麼馬來人也應該勇敢提出要求,以收回當年獨立時國父暨巫統主席東姑阿都拉曼給予部份非馬來人的公民權(《星洲日報》,2008年10月2日)。

AP_9712010728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圖為1997年12月1日,出席東協財長會議的馬哈迪與安華

在有關「馬來特權」爭議中,一項焦點是:究竟馬來主權和憲法中馬來特別地位是否乃同一回事。一些論者認為,憲法上的馬來特殊地位與馬來主權是兩回事,因此廢除馬來主權充其量只是放棄一個政治名詞,根本不會否定憲法中馬來人在語言、宗教和土地方面的特殊地位。這種看法認為馬來主權是巫統延伸憲法中馬來人特殊地位所產生的政治鬥爭名詞,在憲法中並不存在(《聯合早報》,2008年5月2日)。這確實有其依據,然而我們若回到歷史語境來看,兩者雖不盡相同,卻有緊密的內在聯繫。事實上,是巫統通過制定憲法中的馬來特殊地位條款來實現其馬來主權的追求與立場,當時的華人也是如此認知的。易言之,「馬來主權」就是「馬來原地主義」的體現。

猶如前文所述,當時的華人社團就激烈反對一些相關條款,認為這將置華人等非馬來人於二等公民的地位。他們要求「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或退而求其次,願意以十五年的時間為限接受「特殊地位」條款,甚至還被當時英國政府所成立的「李特憲制委員會」所接納(Federation of Malaya, 1957:73;崔貴強,1999)。

從實際的層面來看,憲法也如實確保了馬來語、回教及馬來君主的本質化地位,並完全地肯認了馬來人與國土的本質性關聯。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分疏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即馬來主權是巫統民族主義實際政治操作中的意圖,它進一步使巫統在政治上得到霸權或完全主導的地位,而這包括獨立後體現在國會選區不公平的劃分、新經濟政策等政治性謀略上(參見Freedman, 2001: 411-40)。換句話說,它是衍生自「特殊條款」的執行方式和政策,顯得比條款本身更具霸權性與壓迫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時報出版

作者:許德發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
一切從「不平等」開始!
深入了解華人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國家的差別待遇、政治危機意識和地位
學者作家張景雲、錢永祥撰文導讀
王德威、李有成、周保松、高嘉謙、黃錦樹、張錦忠共同推薦

本書主要以思想視角包括援引西方當代政治思想資源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問題叢聚」(problematiques)及其根源,並嘗試追尋在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的形態與限制。作者將「馬華問題」根源歸結於「馬來原地主義」之興起,同時通過對「獨立」、「解放」、憲制與族群關係以至「五一三事件」諸問題之討論,釐清了馬來西亞華人所面對的「承認」(recognition)匱乏與「平等」(equality)問題,亦嘗試從超族群的政治道德哲學角度評斷馬來西亞社會與政治的「正義」問題。由於「馬華問題」是進行式的,形成了本書的思考既是歷史的,亦是現實的,中心思想離不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核心問題,探析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的限制、形態與社群建構及發展的軌跡。

作者許德發在本書指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代重大變遷,始於二戰之後。馬來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共內戰及中共上臺、緊急狀態及獨立解放運動以至獨立建國,形塑了華人乃至整體馬來西亞,必須思索的「馬華問題」,甚至是跨代華人的共同命運。從歷史角度來看,自195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進入獨立時期之後,「感時憂國」的精神逐漸發展成馬華社會的初始性格,「憂患意識」也變成了一種永恆的基調,甚至貫穿華人社會自獨立以來的各種大小事件。自馬來亞獨立以來,其社會一直是一個不斷受挫的群體,置華人社會於不利與存亡窘境的政策與事件接踵而至,表明華人社會危機的速率也是相當高的。在獨立運動時期,華人社會嘗試從根本上解決族群不平等問題,但最後以失敗告終,現代華人社會沿襲半個世紀之「危機敘事」的最初表述由此開始,同時也揭示了華人危機意識的根本核心源頭——即「平等」仍是未解決的優先問題,自此亦形成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平等敘事」。「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並由此延伸至自身社群之文化與社會建構的困擾。本書即在於尋繹一系列馬來西亞華人的問題、原因與歷史過程,嘗試揭示當時人所梳理的、認知的、眼中的馬華社會基本問題以及問題意識,希望藉此庶幾更深入揭示馬華政治與歷史問題,開拓馬華研究的視野。

人文科學線1007_《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立體書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