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歐洲人製造戰爭,戰爭也讓歐洲人更具WEIRD特質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歐洲人製造戰爭,戰爭也讓歐洲人更具WEIRD特質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麼說好了,關於戰爭對於歐洲人的心理所造成的歷史影響,我的實驗室其實還在研究檢測的方法,但我們確實能夠觀察到,戰爭是如何影響到城市區域的茁壯、代表大會的成立,以及自治城市的發展。

文:約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

歐洲人製造戰爭,戰爭也讓歐洲人更具WEIRD特質

加洛林帝國在9世紀瓦解之後,歐洲就分裂為數百個獨立政體,包括了舊帝國的殘餘、教宗領地、獨立城市,以及自視為貴族的軍閥所控制的封建領地等等。這些政體的平均規模都很小,大小就跟現代的薩爾瓦多(El Salvador)差不多。除了拜占庭帝國,可能沒有任何一個政體有資格被稱為「國家」。這樣的分裂狀態激發了群體之間的劇烈競爭。而政體就是這樣,它們開始爭奪領土、資源和榮譽。

與此同時,維京(Viking)掠奪者開始零星地從北方長驅直下到處姦淫擄掠,而強大的穆斯林軍隊則從西班牙、義大利和土耳其朝北進逼。如同第3章的說明,團體之間的競爭長久以來一直是全社會演化的驅動力。不過,因為教會的「婚家計畫」在中世紀初期所造成的社會與心理影響,在中世紀全盛時期剛拉開序幕時,一條通往全社會複雜性的新路徑就已經開展了。

加洛林帝國垮臺之後,戰爭將歐洲各個社會推入了這個死胡同,繼續蹂躪當地長達千年之久,而歐洲一直要到二戰落幕後才發展出相對和平的局面。根據歷史社會學家和政治學者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的估算,在1500年到1800年之間,歐洲政體有長達80%到90%的時間都是處於戰爭狀態,而且這段期間之前的五百年,情況甚至可能更加嚴峻。單單英格蘭在1100年到1900年之間就有一半的歲月都陷於戰火。

第3章已經討論過這種無情的群體間衝突對於社會演化的驅動效應:歐洲的不同社會各自發展得更大、更強盛、更複雜;要是沒有這樣的話,就會慘遭消滅或併吞。能夠更加有效運作的政治和軍事機構一再崛起、競爭、重組和擴張,而效益不彰的機構就成了被犧牲的對象。漸漸地,經過了這個漫長而不尋常的淘汰過程,區域性國家最終合併並制定了全國性憲法(憲章),大規模的民主實驗自此展開。

這些戰爭打從一開始就迫使農村人口尋求城鎮的保護,同時也推動了新武器、城堡和防禦牆的建造。不過,在這種新的社會情境下,地方性戰爭造成了更深遠的影響:它震撼了人們的心理,也因而加速了文化演化,採行的是一條聚焦於個人、自願組織和非個人互動的新路徑。

當然,地方性戰爭其實對人類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而歐洲肯定不是第一個歷經數世紀令人揪心的衝突的地區。不同的是,到了10世紀,教會與「婚家計畫」已經促使一部分的人口進入了一種新的社會心理空間。氏族、世系群和部落已遭摧毀,或者至少勢力已經大不如前。掙脫了親屬為本制度的約束和保護,人們開始尋求新的自發性關係、組織和社群。

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中,戰爭的衝擊產生了獨特的心理效應。正如我先前的說明,戰爭會:(1)推動新的自願社會團體的成立,同時進一步強化既有組織;(2)鞏固這類組織的非個人社會規範;(3)深化人們的宗教信仰。總而言之,戰爭經驗造成的社會和心理轉變催生了新的正式組織、法律和政府,為的是要符合更傾向個人主義和非個人的心理狀態。

為了理解這一點,針對具有緊密的親屬為本制度的社會居民,讓我們來探究一下戰爭對他們造成的心理衝擊。在這樣的社群中,戰爭的衝擊理應會讓人們與所屬的廣泛性親屬網絡和持久性關係變得更加緊密;讓人們更篤信神化了的祖先或部落神祇;並堅定人們要嚴守效忠氏族或親屬(裙帶關係)、表親婚和順從長輩的規範。

誠如我們所見,在塔吉克,戰爭的衝擊不只提升了人們對於氏族耆老的信賴,也強化了對包辦婚姻的支持。在獅子山,戰爭催生了奠基於傳統制度的地方防衛隊。在塞皮克河流域,圖津觀察到戰爭加深了人們對氏族的忠誠度,而且人們更加投入與所屬年齡組、儀式同伴和坦巴蘭的關係。事實上,串連這整個系統的可能就是戰爭所造成的心理衝擊:當澳洲軍隊平息了塞皮克戰爭之後,伊拉西塔的坦巴蘭就在後來的數十年間瓦解了。

讓我們也探究一下古代的中國。歷經千年血戰之後,中國在西元前1200年出現了120個獨立政體,要等到西元前206年才在西漢的統治下成為一個穩定國家。在這個擴張過程進入尾聲之際,西漢皇帝和其血脈被賦予了「天命」(Mandate of Heaven)—肩負著神聖的使命。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制定律法,但不受其約束。菁英階層的運作核心是家族和氏族,而不是個人,而且是經由通婚來建立網絡。權力和特權的擴散與傳承都是透過父系家譜。平民階層也倚賴緊密的親屬關係,不過菁英階層力圖確保平民的親屬為本制度永遠不會太過強大。甚至連擔任中國早期帝王幕僚的著名儒生都是出身名門世家。

當然,這場競賽的最終競爭者完成了從酋邦到國家的轉型,採取的手段是引入非關係性體制來調節名門世家和其他人民的關係。而且正如常見的情況,這些規範要麼直接取自於軍隊(擇優晉升),要麼就是為軍隊服務(如徵兵或稅收)。然而,有了這個戰爭所開拓出來的途徑,便沒有任何城鎮要賦予其公民受到保障的權利,或是草擬書面章程來建立代表大會以便論辯當地律法。大概沒有什麼人會萌生這樣的想法。此外,就算真的有人這麼想,想要說服其他人接受這樣的想法也絕非易事,這是因為以緊密的親屬為本制度所建構的社會誘因和養成的心理動機,都是擁護氏族忠誠、服從權威、尊重傳統,並以關係性道德觀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