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感受自由》:性別、種族、權力、文化,是什麼決定了表達差異性?

《讓感受自由》:性別、種族、權力、文化,是什麼決定了表達差異性?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同我們所見,不平等、不公正以及不公平,往往會和憤怒一拍即合,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本性。憤怒常常會和恐懼結合,總而言之,它造成了不滿與不和諧的強烈混合,這聽起來很像當今存在的世界。

社會告訴我們,當女人公開表達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就表示她失控了,應該受到懲罰;而當男人做同樣的事,則屬於正常的男性行為。這些普遍信念,有時甚至超出我們的意識,與性別刻板印象相互呼應,影響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感知他人。

如果我們注意到婦女、非裔美國人和其他歷史上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表達出愈來愈強烈的憤怒,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正面訊號。那是一種指標,代表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公正的社會裡。就算社會正義的代價,是比以往任何時候有更多的憤怒也值得的,至少在一段時間是如此。

權力:權力不平等也是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工作場所是研究權力差異如何決定誰可以或不可以自由表達情緒的理想場域。董事長和執行長位高權重,因此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想法,而不必擔心越界。他們可以表達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沮喪和惱怒,無需付出任何代價。確實,把這些感覺表現出來,可能會在下屬內心深植恐懼,並帶來預期的結果。

但是在組織底層的員工可能會因為表現出相同的情緒,很快就失業。對於那些工人來說,表現出開心、樂觀以及充滿活力,是比較安全的選擇。然而,如果管理者把悲傷、恐懼或焦慮等表現出來,可能反而是不智之舉。所以,高階層人員表達負面情緒可說是有利有弊。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一段關係中,比較強勢的人在表達情緒方面有比較大的自由。父母永遠都不會容忍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但自己做卻沒關係。在教室裡,老師就是老闆,而孩子是聽命的人,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這種動態關係會一直延續到職場。當我們不得不跟警察打交道時,無論警察說什麼或做什麼(在限制範圍內),我們都知道要有約束情緒的智慧。

此刻,我們有一位首席長官在情緒表達方面似乎毫無忌憚,而他周圍的人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盡力不去招惹他發怒。當代生活中許多最嚴重不公正現象,都圍繞著那些,受施虐者不人道待遇的弱勢者無法表達恐懼和憤怒。因此,當我們討論情緒是否應該被表達出來時,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是攸關生死的大事。

文化:拉到全球的層級,文化是另一個強大的影響力,跟在國內相比,展示原則是個更大的問題。它們決定了在任何特定的文化中,哪些情緒的表達是合宜的,包括人與人如何互動。在重視個體性的美國,我們習慣要有眼神接觸,而且與人交流時是直接的、面對面的方式。當我第一次去韓國學習武術時,我被告知絕對不要看著老師的眼睛,還有在他面前要鞠躬。我非常努力避免看著他的臉,但我可能做過頭了,以至於他最後終於問我,有什麼問題嗎?

華萊士.弗里森(Wallace Friesen)對跨文化情緒表達進行了初始研究。在一項研究中,他給美國和日本的參與者觀看會誘發壓力的電影以及中性的電影,並且比較他們在觀看電影時的臉部表情。兩種文化的參與者單獨觀看電影時,表現出來的臉部反應幾乎完全相同。但是,當參與者觀看會引起壓力的電影時,這時日本參與者和美國參與者相較,前者比較會用微笑來掩蓋負面情緒。

史丹佛大學教授珍妮.蔡(Jeanne Tsai)及其同事最近所進行的研究顯示,文化具有鼓勵人們表達該文化所重視的特定情緒的影響力。在一項研究中,排名最高的美國政府官員、高階管理人以及大學領導人和中國的領導者相較,美國的領導者笑容看起來比較燦爛。在中國,個人表現出被高度激發的正面情緒,會被認為違反社會規則,因為在那裡強調的是個人之間的凝聚力,群體優先於自我。其他研究則顯示,來自比較集體主義文化的競爭者在失敗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烈的羞恥感,頭低下來或身體姿態收縮。這與集體主義文化比較強調謙虛,不要光芒畢露的規範一致。

讓我們考慮另一種情緒表達的差異。也許你曾經在旅途中,注意到陌生人在街上穿梭時的互動方式,朋友間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對成年人表達尊重也有差異。多年前,我和我的研究所同學佐拉娜一起到克羅地亞旅行,佐拉娜在那裡出生、成長。有一天早晨,我去散步,發現我對街上的人正常微笑以及揮手問候早安時,並沒有得到回應。經過幾次沒有回應的問候之後,我甚至意識到人們停下來盯著我看。

當我回到酒店時,我問佐拉娜那是怎麼一回事。她說,在克羅地亞,人們通常不會在街上對陌生人說:「嗨」。因為當他們這樣做時,就意味著想讓你參與對話。也就是說,我在想著:為什麼這裡的人這麼不友善?而他們則想著:這個揮著手然後一直走的怪人是誰?

文化差異並不是只有在全球規模才會出現。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習慣,跟相距七十英哩的紐約市就不一樣。在華爾街,高層人物掛著燦爛的笑容,握手力道強勁有力。而在溫柔的常春藤聯盟這裡,許多人永遠都保持情緒上及肢體上的冷靜。允許自由感受,有時可能意味著讓自己表達出我們不見得同感情緒,這不是不誠實,而是找到一種將其他因素考慮在內的交流方式。

相關書摘 ▶《讓感受自由》:當父母在用餐時或交談中使用電子設備,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重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感受自由: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