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斯錯在哪:「減稅」是否可以作為通膨的解方?其實是可以的

特拉斯錯在哪:「減稅」是否可以作為通膨的解方?其實是可以的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稅的目標要精密細緻,要考慮當時的社會氛圍。「富人稅」這三個字絕對會引起反彈,主政者要學習當時雷根總統藉由電視廣播,向人民詳細說明降稅的源由、過程與結果,減少疑慮。如果主政者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利潤稅」......藉此降低企業主的生產成本,筆者認為引發社會的誤解會較小。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一上任,實施減稅與升息,引發市場對新政府政策矛盾的疑慮,造成英鎊大跌,債券殖利率飆升,股市崩盤。為穩定金融市場,減稅政策立即取消。

減稅是否可以作為通膨的解方?我的答案:是的!

首先的重點,這一波通貨膨脹,它起源來自何處?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流行,造成全球恐慌,工人無法出外正常工作,廠商生產量能大幅降低。縱使生產國正常出貨,目的地港口因疫情而找不到工人,貨運不能順利卸載,輪船塞港,貨櫃運費大漲造成商品價格上揚,消費者需求量依然無法滿足。

在全球各地我們可以看到工廠可以正常生產出貨,到了進口國卻無法運送販賣的奇特現象。這是供應鏈(Supply Chain)發生嚴重阻礙,等同生產成本提升,造成總合供給面(Aggregate Supply, AS)的負面衝擊(Shocks)。

另外,在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面上,民眾無法在疫情期間購買日常用品,隔離封城,人民瘋搶民生物資囤積,造成消費物價飆揚。同時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效應,也造成網路相關電子產品的供不應求,對物價也起推波助燃的效果。不巧2022年發生烏俄戰爭,中國嚴格封城與清零政策,對於總合供給面的原油、原物料與穀物價格上揚,以及商品生產供應鏈的順暢更是血上加霜。

由上分析,這一波物價飆漲,起源於「總合供給面」衰退與「總合需求面」短期增加,雙重不利因素促使物價無以倫比的上揚。要解決高物價、低成長的困境,不能單靠調高利率來解決。

廠商面對飆漲的原物料價格,廠商生產成本增加,總合供給線(AS)往後撤退,在現實世界看到的,就是物價上漲,產出下降。在學理上這是所謂「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1
Photo Credit: 陳冠州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