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二十大報告,全面分析習近平未來的台海與對外路線

從中共二十大報告,全面分析習近平未來的台海與對外路線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各界都在關注中共第二十屆代表大會,不僅包括習近平的連三任狀況,也想要探究中國未來的可能路線。特別是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與俄羅斯決策文化相當類似,與俄羅斯結合無止境合作的中國,未來會做什麼事,更是引人注目。

文:賴怡忠

今年各界都在關注中共第二十屆代表大會,不僅包括習近平的連三任狀況,也想要探究中國未來的可能路線。特別是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與俄羅斯決策文化相當類似,與俄羅斯結合無止境合作的中國,未來會做什麼事,更是引人注目。

更特別的是,在中共二十大開會前四天,美國拜登政府公布了其《國家安全戰略》,直指中國是美國首要的全球戰略競爭對手,還說相較下俄羅斯最多就是個區域秩序的破壞者,但其能力與中國相去甚遠。這些發展更使人關注中國的可能回應。因此大家對中共於二十大期間的發言,特別是習近平親自宣讀的政治報告,自然投注更多關注。

從政治報告全文看來,在習近平連三任的情形下,未來中國對外行為應該不會與過去五年有太多差異。換言之,戰狼外交態度會持續,對美競爭,對區域採壓力政策的作為也不會改變,也可以合理預期中國對台灣的高強度軍事施壓不僅不會減縮,還可能會加大力道。

由於預期中國未來的經濟動能會持續下探,社會問題會變得更嚴重。因此這些對外強硬動作是否代表中國會更傾向以對外冒險來轉移注意力,或是以此要求中國人民更應該團結在習家黨的全面統一領導下,也都值得關注。

吹捧自己過去政績,也嚴批先前主政者遺留之問題

這是篇明顯為習近平連任鋪路的政治報告,一開始先提到過去五年政績以及過去十年在習近平主政下的成就。但除此以外,還痛陳習近平在上台時所遭遇的重大問題,強調即使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有長期累積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黨內存在不少對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問題,領導弱化、虛化、淡化問題。也說黨員與幹部對政治信仰產生動搖等。

以如此篇幅計算這些習近平剛上台時的問題,固然是強調習近平這十年來在黨內嚴厲清算異己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但也有意以此貶低先前的領導幹部,特別是當年團派當家的領袖胡錦濤、溫家寶等。證諸之後李克強、汪洋被下台,以及胡春華連政治局委員都無法連任等待遇,似乎在某種程度顯示這些文字與之後人事布局的關係。

除此以外,全篇報告極為強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共產黨領導,對思想領導的要求與全面統制的堅持極為強烈,予人鮮明意識形態掛帥的印象。

與十九大政治報告相比,如果說五年前的政治報告是「捍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中的地位,想要滌除當年外界「中國共產黨是個沒有馬列主義政黨」的印象。這篇二十大政治報告是向外界明白主張中國共產黨就是個堅持馬列主義領導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且深信馬克斯主義的優越性,也不認同自由民主是普世價值的主張,強調中共統治發展出的中國特色馬克思列寧主義已建立出不同價值的統治體制。

意即外界認為中共會因經濟發展而自由化、民主化的期待可以休矣。

AP2229658305870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動態清零會持續,社會維穩是重中之重

政治報告另一個旗幟鮮明的主軸是「安全」,強調「維護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主張在其主張的「總體安全觀」下堅決不懈的貫徹安全要求。

在這個主張下,加上一開始對動態清零政策的正面評價,看來這個飽受國內外抨擊的政策應該會持續,也象徵習近平安全為主,經濟為輔路線是會被牢牢遵守。

堅持雙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市場重要性次於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

報告中提到要將「內需戰略深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增強國內大循環內升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也提到「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顯示2020年時提出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將會是指導中國的未來經濟戰略。

除此以外,在經濟體制上,提出要「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對非公有制經濟則是鼓勵、支持與引導」,並說市場「在資源配置有決定性作用」。這個公有經濟為先(國營企業),非公有經濟(私人企業)為輔,市場主要是在資源配置上扮演角色的三分法,過去雖然有些端倪,但未來應該會預期這是習大大的經濟策略想像。這除了代表中國與市場經濟的距離會越離越遠外,也代表外部資本對中國重要性的持續降低。

一帶一路未被強調,以全球發展倡議取代

十九大曾進入黨章的「一帶一路」,此次的政治報告只有在回顧過去的成就有被提到,但在未來的經濟戰略或是對外作為等,都沒有被放在其中。相反的,此次政治報告將「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與「全球安全倡議」(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置入。

前者似乎暗示中國正透過提出新的全球發展策略來取代已經欲振乏力,信用幾乎破產的「一帶一路」作為。而後者則是在今年美國提出印太戰略以及俄烏戰爭發生後,習近平於4月的「博鰲論壇」首先提出,作為面對包括美中進入全競爭關係以及全球安全新局勢的綜合對應。

RTSCJ91E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再追求新型大國關係,但提出新型國際關係與全球安全倡議

政治報告有關外交部分,固然還是延續先大國關係,其次是周邊關係,接著是發展中國家關係的處理位階。在雙邊與多邊關係上,也是先雙邊後多邊的順序,但對大國關係的處理不再提到「建構新型大國關係」這個過去由習近平自己主動提出希望重塑中美關係的主張,而是直接提到新型國際關係。

很重要的是,對於這個新型國際關係的支撐倡議,是以「全球發展倡議」以及「全球安全倡議」為工具。「全球發展倡議」是在2021年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提出,當時並獲聯合國秘書長的稱讚與背書,而在今年4月也是由習近平個人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就是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的系列國際局勢變化的習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