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全球百大半導體廠韓企僅3家:SK海力士Q3淨利大降3成,明年投資規模砍半,恐被迫出售中國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景氣持續低迷,韓國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SK Hynix),今(2022)年第3季淨利大幅下降3成,投資規模將砍半。
韓國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SK Hynix)受到全球消費性商品的需求疲弱所致,又受到「美國禁令」影響,今(2022)年第3季淨利大幅下降3成,而該公司預計明(2023)年投資規模將消減達一半以上,震撼業界。
全球經濟預測再下調2.7%
10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最新經濟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會由2021年成長6%,放緩至今年成長3.2%,再調降至2.7%。國際貨幣基金聲明強調:「這將會是除了金融海嘯和疫情期間外,自2001年以來最孱弱的成長狀況。」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報導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經濟體將在今年或明年陷入衰退,包含美國在內的中國、歐元區則會繼續停滯,而最糟的情況尚未到來。
根據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全球重要的記憶體供應商SK海力士的無錫廠占全球總DRAM產能約13%。受到景氣驟變影響,SK海力士26日公布,2022年截至9月的季淨利達1103兆韓圓(7728億美元),相較同期下降67%,對2023年展望不佳,將刪減50%以上的投資。
面對全球景氣預測,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於10月19日演講中強調,通貨膨脹高居不下,自3月美國等經濟體加速緊縮貨幣政策,使美元續強,引發脆弱經濟體債務危機,再加上美中科技戰白熱化,加速供應鏈重整,一再加劇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投資人將資金拋售股票,轉入美元、債,近日全球半導體業者市值不斷蒸發。平均市值名列前百大業者面臨洗牌。《韓聯社》報導全國經濟人聯合會以標準普爾Capital IQ為基準,列出今年1到9月平均市值並列前百大的國際半導體業者,韓國業者衰退速度驚人。
韓國企業衰退快速
其中,美國提議籌組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成員中,美國28家業者上榜最多,其次為台灣10家、日本7家。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國上榜業者則多達42家。中國業者與2018年相比,2021年年均銷售額成長率達26.7%,是中國以外國家業者成長率只有8.2%,兩者相差3.3倍。
就韓企而言,只有三星電子、SK海力士、SK Square等3家業者上榜,且在2018年曾高居第一的三星電子排名也滑落至第3名。報告指出,近年韓企排名快速下跌,除了位居第3的三星電子,2018年SK海力士從第10名跌至14名,2022年才從SK Telecom分家的SKSquare則在短短一年內從80名跌至100名。
另一方面,美國商務部(USDC)公布制裁中國新規定,如果要運往中國的先進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必須要有新的許可證,當時海力士公開承認獲得臨時豁免。
他們公開信強調:「公司可以在無需滿足額外許可要求的情況下向其設在中國的工廠提供所需的設備和物品,為期1年。這使海力士半導體能夠繼續在中國生產記憶體晶片。海力士並沒有說明1年的豁免期將於何時結束。」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MTIE)當時重申,美國計劃逐案審查向韓國企業在華工廠提供的晶片製造設備出口。該部稱說:「我們將盡所有努力,確保在中國生產半導體的韓國公司能夠獲得日後供應設備所需的必要許可證。」
最後,海力士於25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如果美國最近對中國實施的出口管制,導致該公司無法繼續在中國營運,最糟且極端的情況下才將考慮出售位於中國的記憶體晶片廠。
《美聯社》報導,SK海力士行銷長盧鍾元(Kevin Noh)強調,SK海力士的華東無錫晶片廠,可能很難獲得最先製造設備,像是極紫外光(high-NA EUV)曝光機。他說:「如果禁令變成我們必須逐個設備機台取得(美國)許可執照,設備供應將大亂,還不到2020年代末期,我們在中國的製造廠就可能遇到困難。」
他還說:「一旦我們面臨困難,造成我們在中國的製造廠房,包括無錫廠,難以運作。我們將考慮各種可能性,像是出售這些廠房或設備,或者是把這些設備運回韓國。」地緣政治的影響,這無疑打亂了SK海力士全球的供應鏈,成為一個新危機。
延伸閱讀
- (更新)美國參議院通過2800億美元「晶片法案」,英特爾、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吃大補丸
- 三星「背水一戰」:李在鎔宣布未來3年投資2050億美元,超過台灣年度預算兩倍
- 「恐成國安隱憂」,美國反對SK海力士中國廠引進半導體先進設備,其勁敵三星已赴美擴大設廠
- 《晶片法案》效果浮現:傳韓國三星、SK海力士扭轉對中布局,投入鉅資在美打造半導體供應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