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義工程」發布全球法治指數:中國在亞太區倒數第三,香港排名創新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界正義工程週四發布2022年法治指數,全球法治水準繼續下滑。中國雖然總體排位上升,但基本權利指標位列全球倒數第四。另一方面,國安法實施兩年來,香港多個法治指標明顯下跌,全球排名創新低。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非政府組織「世界正義工程」(WJP)週四(10月26日)發布2022年法治指數。報告指出,全球的法治水準持續下滑。暴力、腐敗、罪犯逍遙法外的現象影響全球成千上百萬人。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政府出現獨裁傾向。WJP今年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過去一年間,儘管情況沒有2021年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封鎖期間擾亂司法系統,並削減公民自由時那麼普遍與極端,61%的國家遵守法治的程度仍有所下滑。在報告統計的八項指標中,多數國家在七個指標的得分連續兩年下降。
自2009年開始,「世界正義工程」每年以八項因素評估全球各國法治發發展,評分項目分別為「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杜絕腐敗」、「社會秩序與安全」、「基本權利」、「政務公開」、「監管執法」、「民事司法」及「刑事司法」。今年的法治指數是基於對超過15.4萬個家庭及3600名專家的全國性問卷調查。法治指數的分值在0到1分之間,0分最低,1分最佳。
根據調查結果,在140個國家及地區中,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和荷蘭排名前五。德國今年的全球排名下跌一名,整體得分為0.83。在「政務公開」、「社會秩序與安全」方面的得分不盡理想,後者的排名為全球第22。歐盟範圍內,匈牙利的表現最差。
中國的全球排位上升三名至第95,在亞太地區排名倒數第三,與菲律賓同分、僅超過緬甸和柬埔寨。亞太地區國家中,前五名分別為紐西蘭、澳洲、日本、新加坡和韓國。
中國「基本權利」倒數第四
中國今年的整體法治指數為0.47,低於全球(0.55)及亞太地區(0.59)平均分。排名第一的丹麥得分0.9,墊底的委內瑞拉得分則為0.26。
在八項指標中,中國得分最低的項目是「基本權利」(0.26),排名第137;次低的是「對政府權力的制約」(0.32),排名全球131;在「政務公開」方面得分0.4,排名106。中國得分最高的項目是「社會秩序與安全」,以0.81排名全球第37。
香港法治全球排名第22位,創下2014年香港被納入指數以來的新低,地區排名也滑落三名跌出前五,成為亞太地區第六名。此外,香港在八項指標的得分全面下滑,其中「基本權利」表現最差(0.59),較去年下滑0.02,排名全球61。
香港《明報》引述WJP高級顧問皮科內(Ted Piccone)指出,香港是亞太地區唯一五年內評分跌幅超過2%的地區,尤其是在「對政府權力的制約」、「基本人權」和「刑事司法」方面。皮科內表示,《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可能是導致評分下跌的原因,除了和平示威者被控違反國安法影響基本自由評分外,特首可委任法官處理國家安全相關案件,增加了行政當局權力並削弱司法獨立。總體而言,他認為香港法治未來的走勢令人洩氣。
台灣迄今未被納入法治指標的調查範圍內。
法治逐漸薄弱
全球法治指數排名最差的5個國家分別是海地、剛果、阿富汗、柬埔寨和委內瑞拉。在這些國家中,人民的基本權利如言論自由沒有得到充分保障,政府的權力也難以被制約。
中國的案例表明,即便整體排名擠入中下游,其法治程度也可能非常薄弱。雖然中國在打擊腐敗、維護秩序和安全方面表現突
總體而言,世界正義工程執行總結安德森(Elizabeth Andersen)表示:「新冠疫情之前就存在的專制趨勢繼續破壞法治。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正在減弱,對人權的尊重也在下降。」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限制人民行動自由、賦予政府緊急權力等抗擊疫情的措施,侵蝕了許多國家的法治。雖然法治下降的情況有所趨緩,但仍在持續。安德森指出:「我們正在克服健康危機,但沒有克服法治危機。如今有44億人生活在法治比去年更薄弱的國家。」
安德森說,法治的核心是公平原則,這意味著人人享有平等和公正。「更不公的世界將無可避免地成為更不穩定的世界。」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些微差距否決新疆人權辯論案,各界目睹中國話語權的威力
- 澳洲智庫:中共打造「邊疆網紅」欲洗白人權劣跡,形同國際輿論戰場上的大外宣「游擊部隊」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籲香港廢止《國安法》,港府長文反駁
- 拜登中東行挨悶棍:對這些阿拉伯威權國家來說,與中國打交道顯然更加輕鬆
- 蘇丹女子觸犯通姦罪遭判處「石刑」,人權團體痛批酷刑違反國際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