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是女性》:「情感混亂的母親」在養育中的典型特徵是,常常情緒性失控地對待孩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混亂型依戀是由心理學家梅因(Main)研究發現的。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導致孩子在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梅因提出:當依戀物件不僅被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混亂型依戀便產生了。
文:侯玉珍
情感混亂的母親:為什麼你會在關係中受傷
情感混亂的母親的養育特徵
雖然我的母親有很多不足,但我從來沒有挨過打。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被小偷打過兩拳,打在肚子上,當時我痛得躺在地上,內心充滿恐懼,感覺自己要死了。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被這種恐懼困擾,天一黑就害怕一個人走路,每天晚上都要檢查房間是否有人。很久之後,我才慢慢找回安全感。
雖然這只是一次偶然的挨打經歷,並且發生在成年之後,但這足以摧毀我內在的安全感。我時常在想,那些我在臨床諮詢中聽到的因為媽媽情緒失控或父母爭吵、打架而感到恐懼和無助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情感混亂的母親在養育中的典型特徵是,常常情緒性失控地對待孩子,比如恐嚇、威脅或打孩子,從而使孩子產生巨大的恐懼感。有個女孩告訴我,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媽媽打到躺在地上,一直驚叫和打滾;還有一個女孩告訴我,當媽媽把她往死裡打的時候,她就咬牙一聲不吭,心裡想被打死也就算了。
有的媽媽會用語言或眼神恐嚇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安靜、聽話。有很多恐懼來自嬰幼兒時期,即前語言期,媽媽帶有敵意的眼神或動作足以讓嬰幼兒產生強烈的恐懼感。
當然,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家庭暴力事件中的主角常常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經常是被家暴的對象。對此,我也很憤怒。因為作為弱勢群體,女性和孩子無論在家庭還是在社會方面,經常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護,大多數人主張女性隱忍,為了孩子,無論如何都應該隱忍,這被稱為「美德」。這樣的輿論環境進一步促使媽媽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情感混亂的媽媽容易和孩子形成混亂型依戀
混亂型依戀是由心理學家梅因(Main)研究發現的。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導致孩子在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梅因提出:當依戀物件不僅被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混亂型依戀便產生了。
情感混亂的媽媽容易和孩子建立混亂型依戀模式,這是因為媽媽既提供他們生存的需要,又是他們恐懼的源頭。
我老家的隔壁住著一位年輕的媽媽,有一次回老家,她和我抱怨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一直尿床,並且在房間裡不敢關門,總要站在離門最近的地方。
我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她對女兒很粗暴的養育方式導致的。有好多次,我看到她因為女兒尿床而情緒失控地對女兒甩巴掌。她女兒五歲時不小心掉到水溝裡,非常驚恐地掙扎著,她從水溝裡拎起女兒就是幾巴掌。大家的勸解似乎都不能消解她的暴怒,我看到了小女孩眼裡的恐懼、慌亂和無助。
當小女孩掉到水溝裡,這時最需要媽媽的安撫,但媽媽給予她的是恐懼的回應。實際上,小女孩尿床多數和內心的恐懼及衝突有關;而害怕關門也是擔心遇到危險無處可逃時採取的外化策略,這些都是混亂型依戀的特點。
當然,並不是所有打孩子的行為都會造成混亂型依戀。媽媽的行為如果常常讓孩子感到恐懼,才會造成混亂型依戀。
情感混亂的媽媽在親密關係裡更容易有家暴的情況,這也常常讓孩子感到恐懼。而貧窮和生育的壓力、被老公或公婆歧視及虐待的現實,也會增加媽媽把情緒發洩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如果媽媽因為早期創傷,內心總是充滿恐懼,或者經常處於恍惚的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解離狀態。那麼,孩子也會在媽媽身上體驗到混亂和恐懼,這樣也會導致混亂型依戀。有的媽媽會因為受不了孩子哭鬧不停而捂住孩子的嘴,孩子感到窒息後媽媽才突然醒悟,感到自己在傷害孩子。媽媽因為孩子哭鬧而出現解離的狀況,那一刻,好像媽媽的身份消失了,媽媽對孩子和自己的感知也消失了,於是出現那可怕的一幕。解離常常是早年創傷經歷導致的。
混亂型依戀的影響
那麼,混亂型依戀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混亂型依戀在人的孩童時期就已經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比如孩子在學校中有行為問題,如曠課、打架、霸淩其他同學等,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對他人痛苦的同情,這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孩子長期的警覺和缺乏媽媽的安撫使孩子變得混亂而好鬥,這又進一步導致家長、老師和同輩的拒絕和懲罰。有著混亂型依戀的女孩更容易在青春期發生性關係,因為這樣的女孩渴望愛,而在性的關係裡,她感覺自己是被「關注」的,被「愛」著的,她無法分清愛和性。但是,性本身讓女孩感覺自己不好,感覺羞恥,有的甚至會導致創傷性經歷。
混亂型依戀會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低下,應對心理衝突的策略失效,使其既渴望又恐懼親密關係,一生都活在糾結和痛苦中。有著混亂型依戀的人內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其核心體驗是恐懼和焦慮。
小娟(化名)在家中排行老二,她爸爸是教師,比較少回家,家裡的農活基本由媽媽負責。她童年時常常被媽媽暴打,原因是媽媽幹完農活回家,發現小娟沒有做家務,或者小娟出去玩忘了做作業,等等。
而爸爸回家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因為爸媽會為一點兒小事大打出手。因此小娟總是需要去找鄰居幫忙勸架,她恐懼媽媽會死去,也恐懼爸爸媽媽會離婚。有時,媽媽在和爸爸打架之後會離家出走,每當這時,小娟都懇請爸爸把媽媽找回來。在媽媽離開的日子裡,小娟也活在恐懼裡,害怕再也見不到媽媽,害怕媽媽不要自己了。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恐懼、焦慮和無助一直伴隨著小娟,直到她成年。
從生理基礎來看,大腦中最基礎的邊緣系統會在孩子反復經歷爸爸、媽媽的威脅和恐嚇的時候被啟動,這會讓孩子的大腦感覺陷入生死攸關的處境,處於警覺的狀態。在之後的歲月裡,一有風吹草動,大腦就會打開警報系統,身體自動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狀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長期如此,一個人會經常性地情緒失控,身體持續緊張和僵硬。就如成年後的小娟,睡覺前總是害怕房間裡有恐怖的東西,時常感到身體處於緊繃狀態,腸胃總是不舒服,疑心自己得了胃癌,或當血糖高一些的時候,又擔心自己得了糖尿病。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