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商品」的能與不能:批踢踢留學版案例的反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觀察批踢踢留學版人們對於不同留學「商品」的不同觀點與看法,指出:菁英學生會通過指定不同的「教育商品」的意涵,去表達他們自己在「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篩選機制中,應該要處在的位置,以及與其他競爭者之間的關係。
文:陳克瀚(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本文部分內容改寫自已經發表之期刊論文,詳請參見連結。[1])
序言
2021年Netflix上發布的《買進名校:美國大學舞弊風暴》記錄了一件2019年轟動美國的大事。當時檢調陸續起訴了許多政商名流,指控他們如何聘僱專業的「申請顧問」,為他們的子女取得進入常春藤等名校的機會。這些行為包括找考試代考、尋找申請漏洞、賄賂大學校隊教練等。一時之間,有關社會菁英透過各種金錢手段協助子女取得教育優勢,變成熱門的話題。也帶動了對於大學入學相關的「入學申請市場」的討論。
台灣近幾年也有非常多類似的爭議。包括戲謔的稱呼「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2]或是隨教改提出「消滅補習班」的聲浪。隨著108課綱開始重視素養教育,以及近年來推出的學習歷程檔案等,相關的「素養補習班」也引起爭議。2021年,某公立大學因為推出收費課程給高中生,引來「學習歷程商品化」的批評。這些議題,顯示了隨著升學與教育系統的逐漸複雜(也開始全球化),學生、學校、甚至是市場之間的邊界,開始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難定義。
做為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研究者,研究團隊試著從海外留學的「申請入學」市場著手思考這些問題。本文觀察批踢踢留學版人們對於不同留學「商品」的不同觀點與看法,指出:菁英學生會通過指定不同的「教育商品」的意涵,去表達他們自己在「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篩選機制中,應該要處在的位置,以及與其他競爭者之間的關係。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有關教育商品的爭議總是不斷,但人們卻似乎對它怎麼影響教育的公平性,無法取得真正有意義的共識。也回應了為什麼這些市場看似違背社會的道德原則,卻又總是不斷的出現。
教育商品、功績主義(meritocracy)與留學
出國留學,一直是台灣中產階級以上家庭重要的階級複製與階級翻轉手段。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疫情之前,台灣的整體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史上最高的單一年度4萬1559人。其中前往美國的學生,大約占整體的30.6%,是最大的留學生宗主國。[3]近三十年來,除了前往美國就讀高等教育的台灣留學生的種類和管道逐漸多元化,因應而生的「入學申請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這些趨勢,使得留學生的申請入學不只進入全球競爭的時代,也催生了全球化「留學服務商品」市場。隨著市場蓬勃而生的,是對於留學商品服務的不同觀點。
定義人們對於「留學商品」的看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留學市場的存在幾乎挑戰了對於教育、申請入學的一切道德和政策主張。舉例來說,人們可能認為「留學商品」的出現,挑戰了入學制度的公平性,因為它可能使有錢人能將經濟優勢換成實際的升學機會。其次,人們也可能認為,入學市場的出現,挑戰了個別申請者在申請過程中的道德責任。像是申請入學假設學生需將自己的學術性格與關懷通過申請文件呈現,或是考試入學假設學生需通過考試分數來展示個人的能力(performance)與功績(merit)。
市場的介入,使這些原本看起來「真實」的性格與功績不再那麼具有可信力。對學校而言,入學服務的出現,意味著招收到的學生很可能是「做」出來的產品。對於個別的學生而言,這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所面臨的競爭不僅是一個個的人,還有其他人可以透過買賣獲取的服務。
教育社會學可能會把教育商品的出現,聯繫到討論教育制度很重要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概念。簡而言之,「功績主義」的概念,主張的是一種「惟才是舉」、「努力為上」的價值觀——也就是在制度中獲得一定認可的人們,才可以獲得適當分配的教育資源。這意味著獲得教育體系(或學歷)認可的人們,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分配。例如常見的關於多元入學的辯論,就在關注制度是否可以真正篩選出那些具有才華與發展性的同學。其次,功績主義的支持者,也倡導這些資源分配制度必須有絕對的公平性。個人得以自己的才能與努力,獲得教育資源(例如進入名校、取得文憑),最終獲致某種程度的經濟與社會回報。「留學商品」的存在,理論上是以金錢換取服務,挑戰整個功績主義的運作。
分析批踢踢留學版的討論區資料發現,人們雖確實部分傾向認為「留學商品」市場的存在,威脅了功績主義的運作與合法性,但不全然是如此。人們對於不同的商品,抱持著不一樣的道德判斷準則,並且透過劃定這些道德與商品之間的關係,去選擇什麼樣的商品符合功績主義的要求,什麼則威脅了功績主義所帶來的合法性。更具體來說,「留學代辦」的商品服務,在批踢踢留學版被認為對於功績主義的威脅更大;但「留學補習」的商品服務,則反而更有利於功績主義的運作。這樣的差異顯示,教育商品(市場)的出現,不一定總是威脅功績主義的運作,有時也能做為強化功績主義的手段。
批踢踢留學版與留學服務

研究團隊主要透過以下兩種方式蒐集關於批踢踢留學版的資料:(1)運用田野觀察,親自參與觀察留學版中人們的討論與對於網站的使用情形。佐以部分參與留學版的人群的面對面訪談,瞭解人們如何看待與理解留學商品。(2)運用網路爬蟲方式,提取批踢踢留學版的部分內容、貼文的樣本,分析留學版人群背景。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