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國進民退」促成共同富裕,「安全」才是發展經濟第一要務

習近平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國進民退」促成共同富裕,「安全」才是發展經濟第一要務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大之前,中共宣稱已經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更自我肯定「全面扶貧」的進展,那麼進入第三任期,下一個達成的里程碑是什麼?其實這早在2021年就有了雛形。

中國政治局勢進入新的時代,中共二十大大張旗鼓展開,總書記習近平不但連任成功,他的人馬也順勢掌握中央政治局常委,清一色都是習派的中共領導班子,宣告改革開放後的派系共治已瓦解,邁入單一派系集權下的強人統治模式。

未來,所有政務及政策都是習近平一個人拍板決定,一心想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習近平,在他的二十大政治報告中提了89次「安全」字眼,顯然愈是獨裁愈是缺乏安全感,打算如何應對未來挑戰,解決經濟問題應當會是習近平的第一要務。

習近平的經濟路線,其實是保護主義

2017年開始,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就呈現緩步下滑的趨勢,當時中共內部為了緩和可能衍生的社會衝擊,甚至要防範可能對政局穩定帶來衝擊,大力鋪陳「L型經濟新常態」的認知,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長期以來仰賴高速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回頭來看,這也是習近平要延續權勢地位的作法之一,藉此來排除2018年修憲取消連任限制的任何風險,尤其是經濟下層建築可能會動搖政治上層建築的危機意識,習近平加快握緊經濟控管的動作,無非就是擔心會動搖自己的權勢地位。

2020年疫情肆虐,不但侵擾了全球經濟發展,無疑也讓中國經濟問題雪上加霜,這儼然是習近平上台後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他提出兩個循環的說法,就是要用來因應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特別是強調自力更生的科技研發口號,外界質疑中國開放政策將可能會改弦更張,甚至是走回改革開放前的鎖國路線。

其實,習近平的經濟政策具保護主義色彩,不同於李克強經濟學的改革套路,這也解釋了他為何如此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藉由防疫來對內進行社會控制,以及防範敵對勢力「以疫謀反」。

自習近平中共十八大上台以來,他質疑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反而更深信政府主導下的社會主義模式,所以他所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透過國家力量來對外進行基礎建設投資,政府領頭再由國有銀行及企業來落實,一來解決國內供給端的壓力,二來提高政府對外投資的影響力,由內而外的政府干涉手段,就成了中共增強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