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茂鍾司法醜聞讓「銀行員之死」再受關注,檢察總長提非常上訴為諸慶恩平反冤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檢署認為,諸慶恩當初被起訴偽造文書等案件的偵審過程,相關司法人員一再與翁茂鍾不當接觸,使諸慶恩未能獲得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之審判;最終因諸慶恩死亡,最高法院判決不受理,始終未能取得企盼已久的無罪判決。
逾200名院檢軍警調等高官捲入的翁茂鍾案,這起司法醜聞讓「銀行員之死」事件再次受到關注。高檢署曾連月徹查,也替當時被判刑、後來因病而死的銀行員諸慶恩提起再審,盼能平反冤屈,但被最高法院駁回;檢察總長邢泰釗認為,最高法院的不受理判決為無效判決,今(15)日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
誰是諸慶恩?
諸慶恩是巴黎銀行(原名百利銀行)台北分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經理。
富商翁茂鍾擁有的怡華公司,1997年因投資外幣選擇權交易慘賠,積欠法國巴黎銀行(原名百利銀行)946萬美元,當時怡華公司有一張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的本票做抵押,巴黎銀行因此向台北地院聲請本票執行進行追債獲准。而諸慶恩負責依法代替銀行追討負債的債權。
然而與司法界關係極佳的翁茂鍾,卻反過來向原本他積欠債務的法國巴黎銀行及負責承辦相關業務的諸慶恩求償5億元;當時擔任調查官的秦台生也向台北地檢署檢舉,反控法國巴黎銀行諸慶恩,在處理強制執行怡華公司1000萬美元本票期間,用假的定存單提供法院作擔保,涉及偽造文書等罪。
諸慶恩因此遭台北地檢署起訴,一審無罪,二審改判4月徒刑、得易科罰金,緩刑3年。諸慶恩認為自己只是奉公守法,按照規定行事,因此不服再上訴到最高法院;然而負責審判的陪席法官石木欽、受命法官池啟明、審判長吳雄銘等,都和翁茂鍾關係良好,後來都被證實和翁有不當往來、接觸,然而三人當時都未迴避。
諸慶恩最後在2003年5月24日,因病過世,年僅37歲。
而翁茂鍾在諸慶恩死後,繼續窮盡方法試圖打贏巴黎銀行官司;以巴黎銀行違法追債,造成他的公司利息及商譽損失5億元,繼續對諸慶恩的家人提告求償,諸慶恩的妻子選擇拋棄繼承,翁茂鍾轉而向當時諸慶恩年僅9、8歲女兒追債,直到2004年,法院認定翁茂鍾無法證明公司有損失,判決諸家姊妹不用賠償確定。
翁茂鍾的「筆記本」曝光,讓平反出現一線生機
2021年1月,翁茂鍾的27本筆記本內容曝光,揭露圍繞著翁茂鍾的互利共生的權貴集團,這群司法警調高官有超過200多人,涉嫌向翁茂鍾買股、收襯衫等禮物,然後幫忙翁茂鍾「喬事」。此事曝光後,超過20名檢察官、法官遭調查送辦,而諸慶恩的案子也再次被關注檢視。
《聯合報》報導,高檢署去年3月為諸慶恩聲請再審,高院合議庭認定,諸案二審非「確定」的有罪判決,諸慶恩在上訴三審時間死亡,最高法院諭知不受理,並非實體判決,全案不符再審的法定要件。
高檢署認為,諸慶恩當初被起訴偽造文書等案件的偵審過程,相關司法人員一再與翁茂鍾不當接觸,使諸慶恩未能獲得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之審判;最終因諸慶恩死亡,最高法院判決不受理,始終未能取得企盼的無罪判決,但司法應是為「人民」而存在,高檢署提抗告,以平抑冤屈。最高法院則在今年3月駁回抗告確定。
根據最高檢察署的新聞稿,高檢署檢察官當年上訴是依諸慶恩的聲請而發動,為諸慶恩的利益提出,範圍僅及於高院對諸慶恩判處有罪的偽造文書,但該部分依刑事訴訟法規定不得上訴,檢察官當年上訴並不合法,最高法院誤為不受理判決,為重大違背法令的無效判決。
另外最高檢察署也指出,諸慶恩不管是生前,或者過世後,本人和家屬都多次向高檢署、最高法院表達希望能爭取無罪判決的盼望。最高法院原確定的無效不受理判決,已阻礙為諸慶恩利益聲請再審以平冤的訴訟途徑,使諸慶恩及和家人因有罪判決所受的人格、名譽損害,無從獲得平反及彌補;已侵害憲法中所報帳的人性尊嚴與人格權。
最高檢察署也說明,非常上訴是刑事判決確定後的特別救濟程序,於救濟被告權利、洗冤白謗、平反冤錯有不可替代性。經檢察總長邢泰釗審酌後,認為最高法院判決重大違背法令,如果不給予救濟,不足以保障人權,因此因此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
延伸閱讀
- 談「石木欽關說案」:為什麼這些法官、檢察官,連一件襯衫都不該收?
- 他曾是「法官中的法官」,也是第一人因「違反行政倫理」請辭下台
- 翁茂鍾案認定26名法官有違失、僅1人移送監院,司改會痛批調查「虛應故事」
- 富商翁茂鐘「死亡筆記本」爆司法界史上最大醜聞:逾20名檢察官、法官收禮飲宴遭調查送辦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