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安出示辛辛那提大學論文審查回函,稱「無版權不當行為」,資策會將提確認專利權歸屬訴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虹安表示,她收到校方的正式函文,代表在學術倫理的專業上,美國的大學也認證她的博士論文沒有任何研究不當。資策會則表示,尚未收到辛辛那提大學的相關回應。
(中央社)台灣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涉博士論文爭議,她今天在臉書公布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回函,內容指出,經相關委員審查確認,遞交過程沒有任何研究、學術或是版權的不當行為。
高虹安今天在臉書表示,她宣布參選至今已超過50起抹黑事件,其中曾被廣泛討論的是她的博士論文;儘管她出示學倫單位郵件證據,對手仍然集結黨政軍媒力量不斷抹黑,甚至發起一人一信,要求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撤銷論文的行動。
高虹安表示,她日前主動向校方提出論文審查,辛辛那提大學不久前也完成審查程序,由工學院院長韋德納(John W. Weidner)正式函文給她,表示博士論文「沒有任何研究、學術、或是版權的不當行為」。
回函內容指出,辛辛那提大學審查高虹安於2018年遞交的博士論文,相關委員經審查後確認,遞交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研究、學術或是版權的不當行為;辛辛那提機械工程研究所已經批准了高虹安博士論文中的一項附註,並確認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回函指出,儘管不斷更新大學標準與作法以滿足學術標準,但是辛辛那提大學並沒有、也從未將自我抄襲個人研究視為不當行為。
高虹安表示,過去這幾個月,他們承擔了台灣民主選舉近20年來最恐怖的負面選舉攻擊,這裡要感謝所有的新竹市民堅定不移;明天過後,抹黑紛擾會散去,呼籲新竹人呼朋引伴出門投票,跟著她一起搭上希望列車,抵達真正的光榮新竹。
回函日期為1個月前,高虹安:忘記收到時間
不過辛辛那提大學回函日期是10月20日,卻遲超過一個月到投票日前才公布,引發外界聯想。
高虹安今天下午受訪表示,她先前曾收到辛辛那提大學學倫單位郵件回函,但外界認為郵件回函不夠正式,因此她自請希望學校官方重新審查論文,並且視訊連線向美國校方說明。
高虹安表示,她收到校方的正式函文,代表在學術倫理的專業上,美國的大學也認證她的博士論文沒有任何研究不當。
高虹安說,外界從9月開始指控她博士論文抄襲,面對抹黑造謠需要時間澄清,需要美國的學校和官方單位驗證,她提出正式函文就是要回應外界指控。
媒體詢問確切收到函文時間。高虹安坦言,收到的時間有落差,但她有點忘記,大概是這段時間前後,可能要再回去翻找一下。
資策會:後續將提起確認專利權歸屬訴訟
此外,資策會今天也發出聲明,指已在10月25日去函辛辛那提大學及其機械工程學系有關高虹安侵權事實,但截至今天尚未收到回應,後續將提起確認專利權歸屬訴訟。
高虹安表示,有收到資策會的自訴,律師正在處理。
資策會今天發布聲明回應,為確保各類研發成果都能遵守相關規定辦理,以維護科專成果、保障科技發展,絕不允許任何藉此謀取私利的行為。
資策會強調已採取三項行動,第一,就高虹安使用資策會所擁有著作權論文涉侵害資策會權利爭議一事,已在10月25日提起刑事自訴,目前靜待法院安排。
第二,高虹安今天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的函文,是辛辛那提大學10月20日回文的資訊。資策會已在10月25日向該大學及其機械工程學系函達高虹安侵權事實,不過截至今天,資策會尚未收到辛辛那提大學及其機械工程學系的回應。
第三,資策會專利權受侵害部分,因涉及技術分析,待後續分析報告及資料齊備後,也將提起確認專利權歸屬訴訟。
媒體日前報導高虹安任職資策會期間涉及違反兼職規定一事,資策會檢視內外部相關規定及文件資料,已請律師在今年11月3日向台北市政府勞動局遞交勞資爭議調解申請書,並在11月9日提起刑事告訴程序。
資策會表示,台北市政府勞動局已回函,說明申請調解事項是資策會爭取自身權益、未能符合穩定勞動關係等原因而無法受理,但未說明具體依據。
資策會表示,身為公益性質財團法人,深知執行政府計畫所用資源都是公眾利益,上述各項行動是資策會為確保公共資源獲妥善運用的必要措施。期盼各界勿做不當揣測或發表不實言論,並請社會大眾靜待司法調查。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