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列「運具電動化」為淨零轉型重要策略,接下來交通部該做這四件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動大眾運輸電動化,確實是交通低碳轉型的其中一項路徑,但比起公共運具,許多台灣人更傾向選擇私人運具,交通部應該更善用電動機車角色,讓電動機車成為台灣交通運輸部門減碳的要角,
近年來,「淨零轉型」的概念成為全球顯學,各國都致力於尋求減少各種污染源排放的方法。
要徹底達成淨零轉型,人民生活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當然也必須要跟著改變。其中,交通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環,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2021年交通運輸在所有行業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度最高,佔2021年最終使用部門(end‐use sectors)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7%,自然成為被重點關注的領域。
交通部門如何減碳?運具電動化無疑扮演交通部門低碳轉型之重要角色。據IEA每年都會固定發布的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Global EV Outlook)研究指出,2050年電能將成為交通運輸的主要動力來源。其中電動二輪及三輪車將在2030年達到85%,2050全面電動化,並以純電車款為主。

2022年3月,國發會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運輸部門的轉型作為產業轉型的重點方案之一,以「改變運輸方式」、「降低運輸需求」、「運具電動化」作為運輸轉型的三大策略,並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
從這些規劃,不難看出國發會已將運具電動化,列為淨零轉型的重要手段。
而2022年另一個在氣候政策上重要里程碑,就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修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行政院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關於低碳能源運具使用之說明中,規定相關工作將由交通部主責推動,經濟部、環保署協辦。顯示台灣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淨零轉型,是以交通部為中心,搭配跨部會的協調來達成目標。
以台灣的交通特色而言,除了位於機車最大市場的亞洲地區,台灣本身更是在全球機車密度中高居第一,經濟部能源局《110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資料顯示,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達3,367萬公噸,在各部門排放中名列第三。
在高度城市化與機車普及使用下,對於空氣汙染與交通壅塞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全球急遽氣候變遷下,國際對於淨零排放趨勢愈加重視,而台灣身為機車大國,處理機車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更是刻不容緩。
交通部應針對運具電動化提出全面規劃,將電動機車作為轉型助力
今年8月,交通部王國材部長召開所屬機關會議,表示針對交通部門的淨零作業,已規劃「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使用環境配套」及「產業技術升級轉型」三大策略主軸及相關推動路徑。
在「提高電動運具數量」部分的工作,目前投入的政策重心以公車電動化為主,也配合國發會的淨零路徑,預計在2030年以前完成汰換11700輛市區公車為電動公車,亦將規劃計程車的汰舊換新補助措施,推動計程車電動化。而在「完善使用環境配套」方面,則僅提及將爭取預算於交通運輸場域建置公共充電樁,未將電動機車的能源補充設施納入相關規劃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發會所規劃的淨零排放路徑中,設定了電動機車市售比例於2030與2035年分別達35%與70%,並在2040年達成所有新售機車均為電動機車的目標。但交通部目前的規劃中,卻沒有在增加電動機車方面的工作有做著墨,反而納入了國發會淨零排放路徑中沒有訂定目標的計程車電動化,令人對於是否能依照時程達成電動機車的目標感到擔憂。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認為,推動大眾運輸電動化,確實是交通低碳轉型的其中一項路徑。但需要考量到的是,依台灣民眾對交通工具的使用習慣,比起公共運具,更傾向選擇私人運具。
根據《109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2020年我國運具使用次數之公共運輸為16.0%,私人機動運具則佔72.3%。而在民眾外出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又以使用「機車」之比例(45.2%)為最高,顯示民眾對於持有私人機動車輛,尤其是以機車作為移動工具的需求仍高。交通部若只著力於大眾運輸工具的轉型,可能無法真正改善交通方面的排放問題。
因此,交通部在思考運輸工具轉型的策略時,應該要因地制宜。更進一步說,台灣目前在主要市區以外的地區,大眾運輸的便利性及普及性仍不高,為提供民眾更完整的交通服務,交通部應善用下轄機關各角色,提升電動運具的使用便利性。
除了以上的建議,產業界認為交通部應該更善用電動機車角色,讓電動機車成為台灣交通運輸部門減碳的要角,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有以下的建議:
- 第一、交通部應跟上國發會時程,明確制定增加電動運具的計畫
如同前述所提,我國民眾在日常的交通選擇上,仍偏重私人運具,因此若要有效達成交通減碳,如何讓私人運具加速電動化,是重要關鍵。
交通部應該要更積極的規劃增加電動機車的市占比之作法,比照國發會所提出的電動機車市佔比推進時程,明定車廠在各階段的出廠或銷售車款之中,電動機車所佔的比例數量,並透過漸進的規劃逐年增加,才能有效確保我們能在設定的年限達成目標。
- 第二、串聯交通部各業務,完善電動機車使用環境
交通部雖表示將爭取預算於交通運輸場域建置公共充電樁,不過並未對電動機車的能源補充設施有所規劃。然而電動機車實際上應該是台灣的各類電動運具中,民眾使用度最高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因此,加強電動機車的充換電站設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此外,由於目前的能源補充設施相關政策多由經濟部主責,但是像部分觀光景點,如國家風景區屬於交通部觀光局管理的範疇,國家公園屬於內政部主責,更多區域甚至是地方政府的管理範圍。交通部應責無旁貸的擔負起跨部會統籌的職責,提供場域、以及協助廠商建置電動運具能源補充設施。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