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持續主宰中國政治與經濟政策的「習近平思想」是什麼?

未來持續主宰中國政治與經濟政策的「習近平思想」是什麼?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習近平正式連任第三屆並壓下其他派系,未來幾年的中國政治與經濟政策將會是習近平思想的全面實現。然而,到底什麼是習近平思想?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隨著習近平正式連任第三屆並壓下其他派系,未來幾年的中國政治與經濟政策將會是習近平思想的全面實現。然而,到底什麼是習近平思想?單純只有個人崇拜或是空洞的宣言,恐怕無法在過去10年取得一定的支持與擁護。

在中國各大學成立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而習思想多提出了強調忠誠習近平的兩個確立、兩個維護,而兩個維護進入了中國共產黨黨章之後,此時可以透過回顧習近平思想對於中國的影響,進而推敲未來中國可能的變化及挑戰。

AP22296073678924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衍生出三大挑戰

在毛澤東的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經濟已經從清末停滯至今。鄧小平理解到不能再過度強調意識形態(相信某種版本的政經政策必定最好或勝出),改推出黑貓白貓政策,並讓共產黨制度化,開放各種經濟政策實驗,只要搞好經濟政策就能升遷,也把財政權力下放給地方。這種鼓勵政策讓中國經濟從沿海地區開始大力發展,一部分的人終於開始富了起來。

但同時中國年輕人詢問,為何黑貓白貓的實驗不能拓展到政治領域,讓不同政黨也都試看看呢?這個問題引來了六四天安門的鎮壓。共產黨遵循列寧思想,認為一般民眾對於共產主義的理解不夠,需要被真正理解共產主義的黨員們領導前進的方向。

因此共產黨是一個層級分明的政黨,認為即使中國當時還沒有符合完全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尚未工業化、工人階層還不夠多),但是需要共產黨帶領中國度過這段時期,最後共產黨再帶著全中國人實現烏托邦。在這邏輯之下,只有共產黨繼續執政。

鄧小平的黑貓白貓思想雖然讓中國經濟起飛,但逐漸面對三大挑戰。第一是發展不均,因為開放各地經濟實驗,而沿海地區吸引外資讓經濟高速發展、內陸省份卻發展緩慢,而內陸省份對中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水源、能源、軍事設備、地理屏障)卻由少數民族佔了多數且有分離主義問題。

第二是後物質主義(post materialism)的挑戰。所謂的物質主義,是指當一代人曾經在年幼時經歷飢荒、戰亂、天災等,就會一輩子認為物質是缺乏或缺乏保證的,因此會覺得一切以賺錢、存錢為最高價值,經濟高於一切。而後物質主義,則是指一代人童年時期相對富裕,因此會認為賺到錢、找到工作、餓不死都是應該的。

在這情況下,這些人會更追求的是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精神、感官上的滿足與多樣性、追求自己的獨特性與生存的意義,而不把經濟看為最重要的價值。在黑貓白貓政策讓中國經濟好轉之後,一些人真的有了閒暇時間。此時他們會看什麼?會思考什麼?尤其是法輪功的出現,展現宗教領袖可以瞬間動員上萬人到北京請願時,共產黨看到了問題。

第三則是貪污腐敗的問題。因為黑貓白貓用升遷來鼓勵經濟發展,但升遷最終還是有一層層的黨決定要不要升上去的,不透明的過程註定會造成派系、人治與腐敗。當然,派系對於當時的鄧小平來說,派系彼此之間均衡形成集體領導制,可以避免出現另一個毛澤東帶著大家開錯方向,但是腐敗已經讓一些中國民眾質疑共產黨的領導、也可能影響未來的經濟發展。

AP2229658228490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習近平透過一帶一路、中國夢、打貪爭取到人心

當習近平在2012年十八大上任時,曾經強調中國的問題是經濟發展仍不夠。但到十九大時,發言就提到了中國的問題在於發展不均、以及民眾要追求「更好」的生活。這裡就是在回應上述這三個從鄧小平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之後必然會碰到的問題。當習近平掌權之後,所謂的習近平思想,就是面對這三大問題出發,目的最初是讓共產黨可以繼續執政下去。

首先,面對發展不均的問題,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從本來的陸上、海上絲路逐漸推進到六大經濟走廊。這六大經濟走廊基本上都是連結了本來發展較弱的內陸省份到其他國家,一方面讓製造業可以進入內陸並銷售到他國、另一方面也可以確保中國透過這些內陸走廊取得能源,而不再完全依賴被美國掌握的太平洋,這有助於日後與美國日本長期抗戰。

而面對少數民族分離主義,習近平則是直接加大了鎮壓與同化的力度,推行第二代少數民族政策。不再尊重少數民族自治,而直接把漢人大舉搬進內陸省份,並在教育上訴求愛國教育同化。

同時,一帶一路與相關的經濟發展本質上是政治的而不是純然的經濟思考,加上習近平本身在上海推動汽車產業的經驗,使習近平相信唯有黨掌握企業才有可能達成這些目的。因此近幾年就看到越來越明顯的國進民退,黨掌控的企業比例越來越高,讓習近平有辦法透過經濟的力量來達成政治目的。

面對後物質主義的浪潮,習近平對內推動了中國夢、對外則企圖改寫民主的定義。對內來說,中國更加大強調民族主義,要求兩岸一定要統一、南海一點也不能少、香港人都是中國人,愛國神劇、重新弘揚儒家文化、新說唱要擁護黨、宗教要信黨、習思想進入各級學校研讀。

對,民眾終於吃飽了,要開始打開電視跟手機搜尋娛樂與開始思考,習近平思想讓人們的娛樂內容以及可能思考的方向都要全面掌控,吃瓜看戲都是中國好棒棒。這樣民眾就算追求自我實現,也是跟著習近平實現中國夢。

而對外來說,習近平在各地大喊「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連北京冬奧的主題曲都是這個詞,而具體意識形態就是國家發展權(right to development),把他寫進聯合國人權公約,使之成為民主人權的定義之一。國家發展權強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其他國家不能打壓該國經濟發展方向,而只有該國政府才能依其民情決定該國要怎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