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環保人士自黏在恐龍骨架下抗議,藝術界喊話停止「適得其反」的破壞行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環保人士來自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這個組織的成員本月稍早曾在德國巴貝里尼博物館,將馬鈴薯泥潑向莫內價值1億1100萬美元名畫《乾草堆》;在荷蘭,氣候運動人士將自己黏在韋梅爾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在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把番茄汁潑向梵谷名畫《向日葵》。
(中央社)德國兩名環保人士今天(當地時間30日)在柏林自然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將自己黏在恐龍骨架下方的支柱,抗議政府氣候政策。法國巴黎的博物館也傳出畫作遇襲事件。
法新社報導,歐洲多國接連傳出著名藝術品成為攻擊目標,環保人士以不同方式抗議。
在柏林,兩名身穿橘色背心的女子將自己黏在一組有超過6000萬年歷史的恐龍骨架下方的金屬支柱,手持標語寫著:「如果政府不控制它怎麼辦?」
„Wollen wir aussterben wie die Dinosaurier oder wollen wir überleben?“ pic.twitter.com/YE473uExIg
— Letzte Generation (@AufstandLastGen) October 30, 2022
其中一名女子康奈爾(Caris Connell)說,她怕「森林大火、缺水、饑荒和戰爭」。
這名34歲女子還說:「恐龍滅絕,因為牠們無法承受氣候的巨大變化,而這也在威脅著我們。」
另一名育有4子的環保人士辛科特(Solvig Schinkoethe)說,她擔心氣候變遷的種種後果。
這名42歲婦女說:「和平抗爭是我們選擇保護孩子的方式,以免受到政府致命的無知傷害。」
他們呼籲柏林當局迅速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例如高速公路限速及採用更實惠的大眾運輸。
館方在聲明中說,警方在1小時內就讓這起事件落幕,此事造成財產損失,且已提出刑事指控。
這些環保人士來自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這個組織的成員本月稍早曾在德國巴貝里尼博物館(Museum Barberini),將馬鈴薯泥潑向莫內(Claude Monet)價值1億1100萬美元名畫《乾草堆》(Les Meules)。
環保人士最近採取連串類似抗議行動。在荷蘭,氣候運動人士將自己黏在韋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在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把番茄汁潑向梵谷(Vincent van Gogh)名畫《向日葵》(Sunflowers)。
世界著名的巴黎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今天證實,館內本週也發生一名女子對畫作潑灑液體事件。
館方不願說明哪幅畫淪為攻擊目標,但館方告訴法新社他們已報警。巴黎檢方表示,警方已展開調查。
根據《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報導,這名女子起初企圖接近1889年梵谷在聖雷米(Saint-Remy)的自畫像,之後企圖對高更(Paul Gauguin)的一幅畫潑灑液體。
報導說,這名女子當時也身穿「攔住石油」的T恤。
🔵 INFO LE PARISIEN | Une activiste stoppée au musée d'Orsay alors qu’elle s’apprêtait à jeter de la soupe sur deux tableaux
— Le Parisien (@le_Parisien) October 30, 2022
➡️ https://t.co/9QeCoNv1uI pic.twitter.com/673ywdueKD
世界名畫頻遇襲,藝術界喊話環保團體別再攻擊
藝術界抨擊近來環保人士屢屢攻擊世界名畫,稱這麼做只會「適得其反」,而且這種故意破壞的行徑相當危險。
法新社訪問多家法國與英國知名博物館,包括法國羅浮宮(Louvre),以及倫敦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與泰特美術館(Tate),館方大多對這個議題保持低調,但也有人呼籲採取更強力的保護措施來防止這些行為。
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在聲明中說,「藝術品本身毫無防備,我們強力譴責試圖損害它們的行為,無論出於哪種理由。」
氣候變遷運動抗議人士上週就是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襲擊荷蘭巨匠韋梅爾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當時有兩人將自己黏在畫作,其中一人將自己的頭部黏於畫上,另一人將自己的手黏在畫旁的綠牆,還有第3人扔擲濃稠的紅色物質。所幸畫作有玻璃保護並未受損,並於28日重新開放大眾觀賞。
發布於社群網路的影片可看到,這些環保倡議人士身穿寫有「攔住石油」的T恤,其中一人高喊「你們感覺如何,連這幅畫都有玻璃保護……但是我們孩子的未來沒有保護」。
環保人士最近採取連串類似抗議行動,包括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把番茄汁潑向荷蘭畫家梵谷名畫《向日葵》,以及在德國巴貝里尼博物館將馬鈴薯泥潑向莫內名畫《乾草堆》。
巴貝里尼博物館館長韋斯特海德(Ortrud Westheider)表示,近來的攻擊顯示,「保護藝術品免受倡議人士攻擊的國際維安標準還不足。」
德國博物館協會(DMB)和哈索・普拉特納基金會(Hasso Plattner Foundation)安全專家普拉斯(Remigiusz Plath)指出,一連串藝術品遇襲事件「顯然是一種升級的過程」。
他說,「有許多應對方式,當然所有博物館都必須考慮加強安全措施,這些措施過去在德國和歐洲的博物館很不常見,或許只有美國這麼做。」
防範方式可能包括完全禁止手提包和夾克入場,以及進行維安搜身。
他還說,「環境災害和氣候危機當然很令我們關切…但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破壞行為」。
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總監韓特(Tristram Hunt)關切「抗議人士的虛無言論」,「他們認為當前面臨危機,沒有藝術存在的餘地。我不同意。」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