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打造一言堂,供黨內高層閱讀的「內參消息」也失去參考價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共官僚體制內帶有神秘色彩的「內部參考」消息,曾是上層領導和體制內人士獲取「敏感」訊息的來源之一。但在習近平高威治下,這一「利器」已漸失其警示和諫言的作用。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美聯社)
2019年底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在武漢被發現之初,《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廖君寫了兩篇不同的文章。在供公眾閱讀的新聞中,強調這一疾病不會人傳人。但在另一篇「內部參考消息」中,基調則有所不同,警告北京當局武漢出現了一種危險的疾病。
在中國,「內部參考消息」是只供黨內高層幹部閱讀的,內容往往是被認為對普通民眾過於敏感的話題。它們由記者和學者撰寫,旨在為政府領導層提供決策所需的訊息,儘管內容也經過審查。
共十多位中國學者、商界人士和官媒記者對《美聯社》透露,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不斷鞏固權力,即便是這種不對外公開的內部報導機制,也遇到了難以提供坦率評估的困境,任何質疑黨的路線的內容都可能帶來風險。
這一變化造成的影響尚難以判斷,不過顯而易見的危險是:在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饋、難以掌握全面訊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從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到應對新冠疫情的策略。
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問題專家楊大利說,權力集於一身的領導人與外界隔絕:「他們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層繭中:受到保護,但也被遮蔽在訊息之外。」
高度管控的「內部」消息
被稱為「內參」的這些報導,涉及在許多其他國家被視為主要新聞話題的事件:腐敗、罷工、輿論批評、生產事故。而在中國,這些事情對於公眾來說可能過於敏感。因為它們 「可能損害黨的聲譽」——正如2020年發表的一篇中國學術論文所說。
中國各地的報社、智庫和大學都有自己的內部通道,讓地方和省級官員獲得內參消息,承擔起監督工業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一部分媒體的職責。而《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少數官媒,則直接向中央提供內參,他們的內部報告曾讓官員落馬,推動政策改變,並開啟了消除貧困和浪費的政府運動。
中共高層,包括習近平本人一向很重視內參的作用。在習近平任福建省委書記期間在當地媒體工作、曾見到過習本人的前記者阿爾弗雷德・吳(Alfred Wu)對《美聯社》說,習近平當時與《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記者都保持著聯繫,「他和記者們都很熟」。這些媒體的內參直通中央,能夠影響他的仕途。
執掌最高權力後,習近平將《新華社》置於自己的管控之下。理論上,《新華社》的最高主管上級是國務院總理。但後來《新華社》開始時不時地「忽視」總理李克強,吳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媒記者稱,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李克強的不滿情緒溢於言表。
據同行透露,一位在內部頗有名氣的《新華社》記者現在無法撰寫內參。他的內參報導曾幫助扳倒了一家國企的高管,但他現在無法發表文章,因為「風險太大」。「以前他能夠寫揭露性報導,因為《新華社》有能力保護他」,他的同事說,「可現在他們說不能再報這些事了。」
「內參」不如網文
習近平治下政府對網路管控的加碼也使得內參「變味」。從前,內參是有價值的訊息渠道,而在訊息爆炸的網路時代,其參考價值大打折扣。網路的另一個「危脅」是,批評者在網路上互相聯絡、組織,挑戰國家權威。
為此,習近平政府當局加強了大數據分析,而內參則越來越多地採用網上訊息,一些報導甚至以摘錄社群網站的帖子為主。在網路本身被嚴格審查的情況下,這些內參傳遞給高層的訊息也可能會發生扭曲。
在同中國對外關係專家的私下交談中,《美聯社》記者發現,在烏克蘭戰爭和中俄關係問題上,他們中許多人的觀點不同於官方立場,一些學者擔心,這種意見的多元性並未被傳達至最高領導層。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透露,一位專家在內參中建議中國外長王毅同烏克蘭外長通電話,一週後,當王毅的確與烏克蘭外長通話後,不少同行在群聊中向這位專家祝賀,有人提議這位專家建議習近平同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通話。「如果我這樣做,就沒法再寫內參了」,這位專家回覆道。
還有專家擔心中國與俄羅斯走得太近,而疏遠了與歐盟的關係。一位專家走出了大膽的一步:今(2022)年3月,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胡偉在網上發表文章,建議中國不能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綁在一起,需要盡快「切割」。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研究員趙通對《美聯社》分析指出,胡偉以個人名義發文,是因為認為自己的上級不會同意他在內參中發表這樣的觀點。而網路文章儘管遭到了審查,還是可能引起一些官員的注意。
「我懷疑當局壓根掌握不了某種觀點到底有多流行」,趙通說,「訊息泡泡的隔絕很嚴重」。胡偉的文章上線幾小時內就被超過10萬人點閱,之後,文章就被遮蔽了。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這麼多人圍著一個病人轉」——習近平言簡意賅地用一句話概括出中國的真相與本質
- 自由之家「2022網路自由報告」:全球連續12年下滑,台灣名列第5,中國連8年最差
- 「大翻譯運動」推特帳號疑遭小粉紅檢舉關閉;胡錫進抱怨帳號被封,中國網友質疑:你怎麼上得了推特?
- 相較於一個山大王獨裁的習近平,多個山小王腐敗的胡溫時代比較值得懷念嗎?
-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習近平權力過度集中,令中國「動脈堵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